 |
 |
我们离生态旅游还有多远?
|
董迎春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是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品,而生态旅游从出发点上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敬畏与关爱。
春节将至,正是旅游旺季。我们中的一些人又要打起背包———出行了:奔赴名山大川,尽享绮丽胜景。
现在的旅游,已很让人省心。近些年来在一些自然风景区内拔地而起的宾馆饭店、缆车索道,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方便。旅客们只要腰包足够鼓,就可以吃得丰盛、住得舒服、行得便利、游得得意、购得痛快、娱得欢乐。一般而言,只要达到了这些目的,这旅游算是尽情尽兴了。如果有些人在旅游时还能注意爱惜红花绿草、保持清洁卫生,那更算是尽善尽美了。
但是,如此旅游真的很完美了吗?日前《环球时报》的一篇报道,详细告诉了我们另外一种旅游的方式———生态旅游。“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是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品,双方是一种商品关系,即花钱享受自然。而生态旅游从出发点上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敬畏与关爱,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关注着生态环境问题。这是一种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新的旅游方式。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核心。”
因为要生态旅游,日本富士山不许建索道,韩国景区没有垃圾桶,新西兰景区不搞“豪华游”,美国不许钓母螃蟹……它们的目的,无非“让自然就是自然”,鼓励游人参与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而决不是稀释自然、经营自然、破坏自然。
不幸的是,我们的很多自然风景区,却反其道而行之。宾馆饭店、缆车索道越建越多越建越高级,小商小贩穿越其中兜售各种纪念品,人的喧嚣盖过了天籁,机器的轰鸣压过了鸟啼,弥漫的尘土遮住了蓝天。更不幸的是,我们还振振有词:这是在整饬景观,这是在改造自然,这是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身临其境的一些人也沾沾自喜,以为自然就是这个样子,自己已经接近自然了。
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自豪地跨入了工业化社会的人们便不得不品尝着过度工业化留下的苦果。当那原本美丽的一缕斜阳坠落于丛立的烟囱身后,当那原本葱绿的一片树叶蒙上了灰尘,当我们窒息于密集的城市森林,我们才悚然发觉,文明决不意味着仅仅是一堵堵水泥墙的耸立,而更多地蕴含在我们的生活质量之中。而生活质量的保证,很重要的一方面,仍然在于青山绿水,在于蓝天白云……
不是说工业化、商品化不好,也不是说它们与“生态自然”相悖。恰恰相反,因为这两者,我们才拥有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才能设法使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趋于完美。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好而不是更糟。而人类的灵魂,也要寄放在一块洁净的精神家园。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一些发达国家才把国家公园等自然景观作为公益性、非盈利性事业,不让它们沾染太多的商业气息,尽力保持它们的原始风貌。
真正做到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关爱大自然,就要去努力寻找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路径,而目前更迫切的是要寻找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和谐的路径。所以,对自然景观,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求发展顺天理,还自然于生态,才是我们应该有的信念和襟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