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 2002年11月2日
城市雨水是资源不是祸水
朱金星,记者 韩俊杰

  “城市雨水不是垃圾,而是宝贵的淡水资源,不能花巨资把它一排了之!”对郑州市规划局一项新的市政排水规划方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朱贵良等三位教师直言不讳地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这个计划投资近 30 亿元的方案,忽略了雨水资源化的问题,指导思想不明,规划结构存在“重大缺陷”。而他们提出的城市雨水缺乏综合利用的问题,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城市都普遍存在。

花 30 亿把雨水全排走

  郑州市区年平均降水 640.9 毫米,其中 7、8、9 三个月的降水占全年降水的一半以上。虽然降雨量并不算太大,但最近几年,每逢雨季,郑州市区都要为“雨水洪灾”而头疼。一个计划投资近 30 亿元的新排水系统规划方案,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按照这个方案,郑州市将对原有排水设施进行翻新、扩容和增设,争取实现到 2010 年,市区三环路以内排水系统能够应付几年一遇的大雨,而不致积水,并做到雨水、污水分流排放,生活污水全部进污水厂处理。

雨水是被忽略的资源

  9 月 25 日,郑州市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朱贵良副教授、陈南祥教授和许强副教授对此方案提出异议。这三位教师曾担任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林州水资源综合评价和节水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的主持人和技术负责人,所以对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河南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比较了解。

  “郑州市区雨季虽然造成大面积积水,形成雨洪灾害,但郑州的雨水不是太多,而是我们没利用好雨水这个宝贵资源。新方案的指导思想存在明显缺陷。”面对记者,朱贵良直言不讳地说。

  他认为,郑州新提出的排水规划方案有两大“缺陷”:“首先是没确立雨水是资源、要先利用再排放的指导思想。郑州属于我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1996 年至今人均可用水量下降了 33%。过度的地下水开采,使郑州地下水已形成面积比市区还大的 160 平方公里的深层漏斗区,并仍在以年均 1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如果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西安等地发生的城市大裂缝就会在郑州出现。而雨水是宝贵的淡水资源,这在国际上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按照年均降雨量计算,郑州每年降到三环以内的水就有 0.91 亿立方米,如果能得到有效利用,就能减轻城市供水的巨大压力。但是在郑州市这项新排水规划方案中,既未提及雨水资源化的重要概念,也未提及如何综合利用的内容——地下急需雨水补充,地上却要花巨资把雨水全部排走,实在可惜!”

  “其次,规划没找准城市雨水洪灾的成因。近年来,郑州市的降雨量没有明显增加,排水管道还是以前的管道,为何‘雨水洪灾’却在增多?雨水管道因堵塞导致排水不畅,路面硬化和建筑物面积增加导致雨水下渗面积缩小引起雨水径流加大,才是根本原因。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现在按新方案把细管道换成了粗管道,要不了多少年,雨水洪灾还会卷土重来。”

雨水利用一举多得

  按照朱贵良等人的思路,他们认为郑州应确立“雨水是资源、综合利用在前、排放在后”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两种途径解决城市积水问题:一、对雨水管道进行定时清污排淤,恢复雨水管道的设计排泄能力;二、大力开展以社区为单位的雨水综合利用,减少雨水排放径流。“可在学校、企业、小区、大型公共场所等单位里面和道路两侧修建蓄水池,减少地面积水总量,并将积蓄的雨水用于冲厕、洗车、消防、浇花、洒路、取暖、水景景观用水等,也可回灌补充地下水,努力实现社区雨水零排放。在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中,铺设雨水管道一律采用下渗管道,人行道面采用透水砖铺设,一可下渗补充地下水,二则可以减少泄洪径流、减轻管道压力,一举有多得。”朱贵良等人还对他们的方案做了估算:“如果改用新的思路进行设计规划,至少可减少投资 10 到 15 亿元。郑州市不用花 30 亿元就能建立一套先进高效、生态环保的排水系统!更重要的是,城市地下水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这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城市规划应立足长远

  “城市规划应立足长远!”朱贵良等人在写给郑州规划部门的报告中说,“雨水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工程。应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把城市规划和雨水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保平衡的和谐统一。否则不但会走许多弯路,导致资金浪费,而且还会对城市生态带来危害。”为了充实自己的建议,从 10 月 21 日开始,朱贵良又自费到济南和上海,进行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专题考察。对于他们提出的意见,郑州市规划局有关人士说,局里对此极为重视,表示会认真予以考虑。

  我国是个干旱、半干旱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数的四分之一,尤其华北地区长期严重干旱,人均水资源只占世界的七分之一。水资源问题不仅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可持续生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 10 月 11 日至 13 日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强调,当前我国北方城市水资源短缺形势相当严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水资源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坚持开源节流治污并举,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经朱贵良等人检索近 10 年来有关文献资料,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一个大中城市开始雨水资源化的利用或研究。从这个方面来说,朱贵良等人的城市排水新思路不仅对郑州,而且对全国许多城市都有借鉴意义。

链接:国外的城市雨水利用

  城市雨水利用在国外已不新鲜。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就开始探索雨水资源化。德国是欧洲开展此项工程最好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市场上已大量存在收集、过滤、储存、渗透雨水的产品。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集下来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法兰克福一个苹果轧汁厂,更是把屋顶集下来的雨水作为工业冷却循环用水,成为工业项目雨水利用的典范。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城市街道雨水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水径流携带的污染物。城市地面使用可渗透的地砖,以减小径流。行道树周围以疏松的树皮、木屑、碎石、镂空金属盖板覆盖。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建有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水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先进一点儿的小区甚至建造出集太阳能、风能和雨水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生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