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让城市垃圾产生效益
|
屈遐
最近,南京正准备建一座现代化垃圾填埋场,日处理垃圾 1200 吨,与普通垃圾填埋场不同的是能回收甲烷,预计年回收 630 万立方米,这些气体可以用来发电,其装机最大容量为 5 兆瓦。同样的垃圾场在鞍山和马鞍山等地也正在建设着。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罗高来介绍说,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申请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示范项目的成果,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还制定出了《中国城市垃圾填埋气体收集利用国家行动方案》。
城市垃圾热值提高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在我国较为普遍,垃圾填埋释放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气体,除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外,还会产生温室效应。
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对我国 10 多个城市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和成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垃圾中热值已达到 1850~6413 千焦耳/公斤,所调查的城市中垃圾热值平均达到 4000 千焦耳/公斤以上。这为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可能。
据专家估计,到 2005 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 70% 采用填埋方式处置,如果其中 3% 的填埋场建立气体收集利用装置,按每公斤垃圾产生 0.07 立方米垃圾填埋气体计算,则每年的气体回收量将为 2.8 亿立方米,将其加以利用,则每年可减排甲烷 12 万吨,其作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 250 万吨,环境效益巨大。
影响填埋气体利用瓶颈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项目官员苗红军介绍,正是考虑到中国垃圾填埋气体可观的利用价值和发达国家成功的做法,开发计划署向全球环境基金申请了此项目。1997 年,生活垃圾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示范项目在我国鞍山、马鞍山、南京 3 城市开始实施。目前,3 个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改建)等工作已经完成,具备了收集利用填埋气体的条件,项目可行性研究也已经批准。由于试点城市得到了国际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其操作方式既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同时又有中国特色。
据悉,南京市已成功地解决了现代化垃圾填埋场气体收集利用中的问题,开发了计算垃圾填埋气体生产量的商业化模型,计算出令开发商信服的垃圾填埋气体生产总量与收集利用发展趋势,并建立了政企分开的商业化运行机制,确定了开发商和政府均接受的购电力合同和上网电价。
但是从 3 个示范城市试点工作中也反映出存在管理体制方面、机制建设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项目运行机制和融资方面影响着垃圾填埋气体的利用。
行动方案指点迷津
项目专家组按推算的城市生活垃圾生产量和相应填埋量,提出了一个相应的发展目标,即到 2010 年和 2015 年,分别建成 240 个和 300 个安装有气体回收装置的现代化垃圾填埋场,年收集利用垃圾填埋气 25 亿立方米,相当于减少温室气体 1300 多万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并针对我国垃圾填埋气体收集利用领域中的主要障碍,在吸收国外和国内试点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家行动方案”中确定了首先要制订法规、标准或技术规范,出台经济激励手段,提高公众意识,加强信息传播和技术培训,排除机构建设障碍,示范和推广项目,引入新的融资机制。尤其是要通过价格政策、税收政策、关税政策、鼓励设备生产制造等经济激励政策,推动填埋气体收集利用。
同时,“国家行动方案”还设计出具体的实施步骤,鞍山、马鞍山和南京 3 个城市垃圾填埋气体的收集利用项目,是商业化初期(小范围试点)阶段,商业化中期(较大范围试点)阶段,将选择 10~20 个大中城市实施垃圾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的示范工程,此阶段用 5 年时间,大约需要融资 6000 万美元。商业化成熟阶段的国际援助将主要用于支持国家有关部门的能力建设,资助开展技术培训、政策研究、信息服务等;利用 10 年时间使国内管理体制、技术能力(科研、设计、安装、运行)、管理能力(项目管理、环境监督管理等)得到提高,使产业发展环境(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多元化投资)得到改善,使各类企业都有机会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包括气体收集利用)工程,基本实现市场化、产业化。
目前,“国家行动方案”已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建设部和科技部的审议。此方案的实施,将促进我国城市垃圾填埋处理的科学化和资源化,同时也将为我国履行国际公约、实现减排温室气体、改善地方和全球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