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 2002年10月8日
建设生态省不是赶时髦
流星

  全国已有近400个生态示范区,越来越多的县、市提出建生态县、生态市,有4个省被列为建设生态省的试点。这种势头正成为热潮。 

    “生态省”应该建成什么样?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地理、自然环境差异不小,且有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同,“生态省”肯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一个省为生态省定义———要把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步,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文化,实现省内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生态省,国家没有给出硬指标。“没有框框”也许是好事,各省可有创新,独树一帜,真正实现不同地域环境的生态保护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建设生态省的基础立足于社会和观念的进步,如今有众多省级领导与时俱进,积极追赶时代潮流自然是大好事,然而实施起来,我们不能不承认还有很多基础没有夯实。 

    某省称将投资几百个亿“进行生态省的建设”。听来决心大且投资惊人,而事实上,这几百亿大多用于污水、垃圾处理、企业污染治理工程,真正用到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上的投资已所剩无几或零敲碎打。 

    专家指出,已遭破坏的生态恢复起来是漫长而艰巨的。比如要使严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河流恢复到理想生态水平,需要投入的资金和时间都是惊人的。决心建设生态省就该好好算算账,要有科学定量的评估,搞清楚用多长时间、投多少钱、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要实事求是。 

    说到钱,钱从哪里来?怎么保证资金到位,使生态省的规划成为行动,而不是“规划规划墙上一挂”。对于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巨大资金缺口,政府财力的确捉襟见肘。据国外的经验,政府不仅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指挥者和裁判员,还应当是新规则的创造者。 

    建设生态省是个复杂的体系,但目前很多项目却被简单化了。有的地方认为建生态省就是摒弃那些污染重的制造业,大力发展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一二十年内把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提高二三十个百分点。专家对这样的目标能否实现表示怀疑。有学者提出,虽然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减轻污染负荷是条出路,但不能不顾国情简单地、不切实际地认为调整了结构就能降低污染。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传统制造业还会在国民经济中挑大梁,而且在有的省尚有雄厚根基,不可能、也未必应该在短期内退出历史舞台。 

    再比如,衡量企业的运转是否是生态型的,也需要有大量指标来考核。可在一些地方却被简化为废水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有害气体排放量等几个指标。而这几项最基本的指标对企业来说不过是最低要求,是起码应该做到的。当一个省以建设生态省为目标后,省内所有企业的起评点就需要迈上更高的台阶,要有诸如“单位产品的资源能耗量”、“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等被国际广泛采用的严格的生态评价指标加以考核了。 

    一位参加过多次生态省规划论证会的环保专家搞不明白,为什么很有生态特色的几个省做出的生态规划大同小异。例如某省就忽视了急待保护、危在旦夕的红树林和不断加重的赤潮危机,对这些本该重点解决的生态问题只字不提,却去强调生态农业、生态建筑。后者虽然重要,也要搞,但不是该省特色。 

    有些省称:出炉这份生态省规划纲要,一帮人忙活了大半年(表示其成熟)。然而专家说,大半年不够,起码得一两年。因为就目前各生态省规划的普遍状况看,对所订目标、衡量指标以及目标是否切合本省自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实际,能否实现等等都有缺欠。一个生态省的建设纲要总要管20年,这20年里国家的经济、人们的观念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做规划时也都得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