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
王娅
进入 21 世纪,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50% 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我国 1949 年刚解放时有城市 136 个,到 1985 年底增加到 324 个,1995 年达到 640 个,目前已达到 668 个,是建国初期的 5 倍。1949 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10.6%,目前已达到 30%。据专家预测,未来的 20 年,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 30%,到 2010 年,将达到 45%,2020 年将达到 58% 左右。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它是生产力发展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然而,由于发展不当,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诸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犯罪增加、水源短缺、污染严重等等。在这诸多问题中,环境问题尤为突出。20 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空气污浊、垃圾泛滥、污水横流、绿地匮乏。
最近,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共同举办的“2002 城市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专家们认为,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城市发展中走了一些弯路,许多城市工业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迫在眉睫。
城市发展要以人为本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朱铁臻教授说,城市作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它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即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向新的现代发展模式,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整体的社会发展,尤其是要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现在有一些城市的领导人,仍然把城市的发展看成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项目。不可否认,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不能代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化是全面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核心内涵。
朱铁臻认为,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是传统的发展观,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物质财富的规模增加、速度增长等方面,其发展的中心是经济总量,即 GDP 的增长。尽管这种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或城市带来了经济实力的增强,但却伴随了一大堆问题,诸如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道德败坏等等。因此,近几十年来,各国都在实践中探索发展的新观念。80 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郎索尼·佩鲁在他的《新的发展观》一书中指出,人的发展是发展的目的和中心。
即人是一切发展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发展经济也是为了人,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人。能否满足人的需要就成为评价现代化发展的准则。所以,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成为新的发展观,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主题。
环保基础设施要走向市场化产业化
与会专家认为,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一直是由政府来大包大揽。这种模式导致了政府的包袱越背越重,使政府不堪重负。当前应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制订合理的投资回报政策,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只有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才能加快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进程。在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融资方式中,可以采取 BOT 模式,即建设——运营——移交,也可以采取 TOT 模式,即移交——运营——移交。BOT 模式和 TOT 模式都是政府通过出让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一定期限内的经营权、收益权,来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不同之处是 BOT 模式是由民营企业投资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或垃圾处理场,然后在若干年的特许经营期内收回投资和运营费用,并获得一定的利润。而 TOT 模式是政府将过去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或垃圾处理场卖给民营企业来经营,政府可将收回的投资用于城市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TOT 模式的好处是可以盘活政府存量资产,使政府有更多的财力来从事其他方面的城市建设。此外,由于政府出售的是已经建成的且能正常运营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期的风险不用承担,从而更能吸引投资者。有关专家还提出了一种准 BOT 模式,此模式依然是建设——运营——移交,不同的是建设资金并非全部由民营企业来筹集,而是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如国债资金。此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投资者对项目的信心,减轻投资者的资金压力。
江苏省太仓市副市长陆春云说,城市环境保护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为了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这几年我们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大力推行环保基础设施的社会化、市场化。我们转变了环保基础设施是事业而不是产业的观念,确立了“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实行国有资本、外国资本、民间资本的多元化投入,长江引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 3 亿元的项目就是这样建起来的。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国土资源部环境司副司长姜建军说,地下水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和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全国目前有 2/3 的城市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约有 1/4 的农田灌溉靠地下水。地下水开采总量超过 1000 亿立方米/年,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 15~20%。北方 17 个省、市、自治区地下水开采程度相当高,以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为最高。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部分城市和地区严重超量开采地下水、水源地分布过于集中、开采层位缺乏科学合理选择,开采制度也不够合理。由于不合理开采,尤其是超量开采,不仅直接破坏地下水资源,而且还引发出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一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区域降落漏斗不断扩大,致使一些地区浅层地下水枯竭。河北省和江苏省深层开采引起的区域降落漏斗最为严重,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 60~90 米。二是地面沉降。目前,全国有上海、北京、天津、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嘉兴、湖州、沧州、衡水、任丘、河间、霸州、沈阳、哈尔滨、锦州、大庆、西安、太原、福州、阜阳、湛江、宁波、台北等 46 个城市明显产生地面沉降的问题。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两米的有上海中心区、天津塘沽、太原吴宝堡,超过 1 米的有西安、无锡和台湾省的台北。三是海水入侵地下水。我国有大陆海岸线 1.8 万多公里,约有 1/6 的海岸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区,包括辽宁、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广东等省,总的入侵面积达 1000 平方公里。比较严重的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四是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由于西北干旱地区耕种层水墒主要靠地下水维持,以及由于这些地区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影响生态环境,使耕种层水分减少、地表土层旱化、植被枯萎死亡、草场退化、沙漠化扩大。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民勤盆地最为典型。
姜建军认为,对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出的环境地质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城市建设中,应妥善处理好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