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 2002年7月16日
环保要有利益驱动
陆军

  环保工程多是一次性投入大、回报慢的项目,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活,以往被归为政府投资范畴,但在各地环保问题颇多的今天,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再大,分摊到一个具体地区也是九牛一毛,使得当地的环保行动落得“雷声大、雨点小”。

  如何解决资金缺位问题?温家宝副总理在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上要求形成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逐步实现投资多元、环境资源有偿化和环境设施运营专业化。将环境保护推向市场,吸引国外和民间资本解决资金问题。要使环保项目具有投资吸引力,利润是资本的原动力。内蒙古在治沙过程中,产生了可以反哺生态建设的沙产业:对沙生植物沙柳、苁蓉等进行适度开发、加工,加工企业将利润部分转移给了农牧民,农牧民投入得到收益,提高了其种植积极性,从而形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

  但现在,环保工程主要部分的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等,却一直没有找到可行的利润来源,如果在市场经济中探求答案,可以看作是价格体制运行不完善的结果:排污者对环境造成危害却并未为此付出代价,也就未把此项列为生产成本;而治污者为社会提供了效益却无处得到收益、获得利润。针对前者,政府所做的尝试是实行“谁污染谁交费”。但对污染程度采取抽查的方法使很多单位可以钻空子:检查时达标了,应付过了又超标。唯一的办法是实时监控,而政府为此所付出的成本将是巨大的。现在政府又把眼光盯在了治污的受益者身上,提出“环境资源有偿化”,但废水废气治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中的供水供暖的成本,水暖定价过高是不可行的。目前分层定价已开始尝试。昆明今年再一次调高包括排污费在内的水价,将收费标准由低到高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行政用水、经营服务业用水和新增特种行业用水。

  中国有句俗话:无利不起早,这正道出了资本的本性。因而要想使环境保护市场化,就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给资本一定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