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 2002年7月5日
退耕还林 5 个误区
解焱

  退耕还林,全国采取一样的方式显然不妥。各地的生态系统类型、退化状况、存在的生态问题都不一样,因此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做相应的研究,采取相应对策,不仅要考虑选什么树,也要想到利用当地的动物来帮助生态恢复。像 6 月 26 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的宁夏固原地区退耕还林遭遇“拦路鼠”的事,若在退耕还林前就考虑到鼢鼠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它特有的生态作用,去制订相应的生态恢复策略,将会避免现在的鼠害问题。

  我国的人工林存在很多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我们在植被恢复方法上存在一些误区。

一、大量使用外来物种

  “外来”这个概念不是以国界,而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外来物种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原来没有的物种,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来。如果这个外来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大量繁殖和扩散,并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明显的改变,它们就变成外来入侵种。外来入侵种的主要危害是采用各种方式杀死或排挤当地土著植物,即便没引起入侵的外来种也占据了当地植物生存的空间和养分。由于当地植物的减少,导致依靠当地植物生存的动物减少,引起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从而导致很多相应的生态问题。

二、忽略了异质性

  天然的生态系统具有物种组成上、空间结构上、年龄结构上以及资源利用上的多种多样性,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异质性。这些异质性为多种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机会和条件,因此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

  许多人工林恰恰忽略了天然林对异质性的要求,所种植的是单一物种、同年龄结构,还常常成行成列等间距地排列。这样的树林难以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生态结构,也不是退耕还林的初衷。

三、忽略了物种之间的生态交互作用

  一个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自我更新和维持的能力,因为存在于其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交互作用关系。这些关系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大多数植物的种子得以传播、扩散,依赖的是传播种子的媒介动物;控制病虫害的天敌动物则控制着蚕食植被或引起疾病的生物的数量;枯枝落叶和倒下的树木养活了许多动物,特别是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分解枯枝落叶对维持生态系统内的正常营养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说曾被人们疯狂毒杀的青藏高原鼠兔和宁夏草原的鼢鼠,它们对于一个健康的草原的生态系统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够提高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松动土壤,控制一些生长快的植物种类的数量,使生长比较慢、不占优势的植物能够有机会生长出来。还能为一些鸟类和无脊椎动物提供生存的环境。

  在进行植被恢复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野生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为地采取适当方法促进这种良好关系的建立。

四、错把覆盖率当成评估和监测的标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植被的覆盖率作为植被恢复评估和监测的标准。事实证明这是十分错误的。可以作为评估和监测指标的应该是:干湿两季水的径流量变化;水流中沉积物的含量和有效降水量系数;物种的种类数量;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不同林层优势种的组成以及优势种的均匀度;养分和能量的流动、分解率和生产率;主要生态功能群体的丰富度;关键种以及被保护的特殊物种的种群数量等。

五、对当地濒危物种的需要缺乏考虑

  植被恢复应使用的物种和恢复的规模,应根据当地动植物的需要进行考虑。如果从当地濒危物种的需要去考虑选择物种和方法,将不仅有利于濒危物种的生存,也会有利于当地其他物种的保护和恢复。许多濒危物种都有一定的需求,例如,丹顶鹤等水禽的生存需要恢复湿地植被;长臂猿需要封闭的林冠才能够在其家园范围穿梭,而且需要一年四季都有足够的食物。

  这些误区若能引起注意,退耕还林就可能有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