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暖冬与环境
|
王海燕
编者按:气候变暖不但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拨快了自然万物的生物钟,而且打碎了农民、厂家、商场的各种梦想。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基本一致。气候专家表示,在种种异常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气候危机。从今天开始刊登的这组报道,将深入揭示气候变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等方面带来的重大影响,希望人们能够从中认识到气候变暖给我们的世界所带来的和将会带来的变化。
暖冬,对许多地方意味着“暖湿”——沿海的人们将面对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难题。而对于中国北方,尤其是西北的大多数地域来说,暖冬则意味着“暖干”。原本干渴的大地上,地表被烘干了水分,被灼烤的沙土遇风即起,随着春天的大风一次次弥漫大半个中国。河流断流、湖泊干涸的消息不时传来,缺水的荒原不仅逼退了绿色,更让人们深深感受到了生存环境所承受的压力。
焦渴的大地
只要土壤中的含水量达到 4%,遇风时就很难起尘。但是,据著名沙漠学家杨根生教授实地测定,在沙尘暴主要策源地之一的河西走廊,许多地方冬春土壤含水量不足 2%,加上河西走廊本身就是一个“风廊”,怎么能不起尘呢!
与人们通常想像的不同,沙尘暴带起的沙尘大多并非来自沙漠。经过长时间的风力搬运,固定沙丘中的含尘量大约为 2%。目前,沙尘主要源于 5 个方面——首当其冲的是干旱湖盆,其含尘量高达 63.08%;其次是干旱滩地,含尘量为 38.8%;第三是沙漠边缘过渡带,原有植被被破坏之后,含尘量达到 30%;还有流沙,含尘量为 11.9%;第四,已形成结皮的地方,一旦又破口,风蚀就会乘虚而入,而结皮中的含尘量达 39.3%;第五是风蚀地带,其含尘量最高可达 87.5%。杨根生教授认为,这些地域恰恰是防风固沙最为薄弱的地区。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47%,高于全球的比例,主要干旱区在西北和华北地区。而西北地区干旱及半干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 87%。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和暖冬现象日趋严重。甘肃省已连续出现 16 个暖冬,特别是 1998 年以来,出现了秋、冬、春三季连旱,河西走廊气温 3~4 月间偏高 1~3℃,蒸发量加大,土壤干燥,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了沙尘暴的发生。
也许很难找到一个县,像河西的民勤一样,沙漠戈壁、剥蚀山地和盐碱滩占去了总面积的 91%,绿洲不到总面积的 1/10。近二三十年来,民勤绿洲生态迅速恶化,北部沿沙漠地区近 450 万亩天然草场和防风固沙林草、农田防护林枯死,沙漠以平均每年 3~4 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许多未治理的风沙口,沙漠年推进速度甚至达到 15~20 米。据气象部门观测,近年来,民勤县平均风沙日数达 139 天,最多时达到 150 天,年均发生强沙尘暴的日数多达 29 天,成为我国北方主要的沙尘源区。从卫星拍摄的沙尘暴路线图看,近 10 年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几乎都是沿着河西走廊向华北及长江中下游逼近的。
河西“三大水系”已经消失
河西走廊南侧是祁连山,在阳光下望去,冰雪依稀可见,与此相对照的是北部 1600 公里风沙线。雪山与荒漠夹峙中的走廊绿洲,水是其生死存亡的决定因素。
在很多科学文献和教科书中,一般都认为河西走廊有三大内陆河水系,但是,著名自然地理学家伍光和教授认为,这种提法已和目前的情况相去甚远。过去是人就水,所以内陆河下游的绿洲最大。随着农业、水利技术等的发展,逐渐变成了水就人,人们在中上游拦水、建坝、修水库,致使绿洲上移,下游由于得不到灌溉而荒芜。因此,所谓三大水系的支流几乎没有一条能够汇入干流,许多小河流出山后即消失于人工渠道和水库之中,“三大水系”已经消失。
河西走廊年降水量稀少,而且自东向西递减。走廊川区年降水量仅为 60~200 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 2800~3500 毫米。而且年内降水分配极不均匀,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占年降水量的 50~70%。
有关数据显示,祁连山区有大小冰川 2859 条,总面积 1972 平方公里,储量 954.38 亿立方米;河川年径流量为 72.6 亿立方米。目前,冰川雪线不断退缩,冰川平均退缩速度东部为 16.8 米/年,中部为 3.3 米/年,西部为 2.2 米/年。
沙尘暴发生的时间多在 3~5 月间,而每年 3~6 月份是一年中河西内陆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段,中下游水量不断减少甚至断流的现象十分普遍。
有人说,石羊河的今天或许就是黑河、疏勒河的明天。
由天然降水和祁连山冰雪融水汇流而成的石羊河,一直是武威和民勤绿洲的生命源泉。石羊河位于河西走廊东部,上游河水的伏流重现,在石羊河中游形成了近百公里的泉水渗出地带,20 世纪 50 年代,武威境内泉水总量为 8 亿立方米,如今已不足两亿立方米。过去四季有水的南沙河、北沙河已基本干涸,补给石羊河的泉水已明显减少,石羊河全面断流的趋势已经出现。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仅次于塔里木河的第二大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省区。黑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 28.1 亿立方米,可供水量 16.3 亿立方米,而区域实际需水量为 20.4 亿立方米。
气候干旱造成的资源性缺水是黑河越来越短、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同时,过度开发、用水效率低、水利工程布局不合理以及缺乏统一管理等进一步加剧了黑河的危机。
2000 年起,黑河开始实行流域统一管理和实时调度,分水期间,张掖多次“全线闭口,集中下泄”,黑河水的滋润使干涸的居延海有了恢复生机的希望。
构筑生态要塞
西部水的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西部开发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
2001 年上半年,甘肃省做出决定,全面禁止新开垦荒地,同时,以恢复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也陆续启动。
在黑河流域,国家投资 23.6 亿元,实施节水灌溉、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项目,以保证向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海地区调水,遏制生态恶化趋势;黑河流域分别在中上游和下游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从 2001 年 10 月起,对疏勒河流域正在实施的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进行了中期调整,大幅缩减新开荒地和移民安置规模;由政府支持和农民自发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行动方兴未艾。国家投资实施的“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 10 年内将新增绿地 1220 万亩。
按照民勤县县委、县政府的规划,该县将把 25 万亩耕地退出来种草养畜,这是全县 1/3 的耕地面积。尽管财政困难,民勤县还是为发展草业下了决心——种一亩紫花苜蓿要 1.5 公斤草种,价格是 60 元,政府补贴一半,对种草用水,每亩地补贴 10 元;种植验收合格后政府每亩地还要补贴 10 元。每亩共补贴 55 元,每年的补贴一共近 1400 万元,相当于全县一年财政收入的 1/3 多。
“政府花这笔钱是值得的”,民勤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俞团山说,民勤的生态不治理是不行了。现在,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的启动,民勤也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应生态治理工程的需要。否则,到头来国家的钱花了,树种了,可开荒种地却把水浪费没了,最终树还得死,民勤也将没有活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