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态补偿 叶落归根
|
苏一
“保护生态”,人们听得多了,但要“为生态作补偿”却是很多人还不熟悉的事。这是一笔怎样的开支呢?
需要“补偿”是因为有“不公平”存在。
就说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森林吧。森林中的木材是有形产品,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换,卖树的人就赚到了钱。现在原始森林和天然林全部禁伐,树,换不成钱了,但森林依然有重要价值——它体现在生态上,成了“无形的”财富。不仅中国为保护森林生态采取了禁伐措施,世界上已有大多数国家对国有森林给予了特别保护。
不能卖木材使林区人的收入没有或减少了,但更大范围的人们却得到了生态保护的效益——不公平出现了。这就是“生态补偿”的由来。
由于对生态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地区”经济开发的限制也就越来越多。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这些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的国家,解决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但在中国,除了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有很少的无人区外,到处都是人,连老虎、狮子、大象、鳄鱼们也快无处栖身了。我国 92% 的贫困人口在林区和山区,这些地方正是“生态保护”地区。像贵州的草海,40 年里,一个农户就从祖辈的两个人变成了 12 户、4 代 60 多个人(还不算嫁出去的女人)。要让当地人把山、林、河流、沼泽、湖泊……给“供”、“养”起来,他们怎么活?
1992 年年末,原林业部邀请 10 个部委用 40 天考察调研了 13 个省的林区,面对“濒危林业”的严峻现实,决定建立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可是拿什么补呢?林业部提出由“直接受益者付费”的方案,打算从旅游行业、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水利发电几个方面收 6 个亿作“生态补偿”。遗憾的是,经历了 3 年的讨价还价,这个方案流产了。
然而成都一个副市长让陷入僵局的人们重新建立起信心。他得知青松叠翠、清幽神秘的四川青城山(著名的道教圣地),因管不住偷伐乱砍几乎把整座山林毁于一旦,就下决心硬是从青城山门票收入中划出 30% 补偿护林人,并从此立下制度。他就靠这种生态补偿方式把山林保住了。后来人们在青城山大殿前立了座碑,记述了这个故事。
广东省向水电部门以每度电增收一厘钱的生态补偿费付给上游农民,但这里也有问题,大家都受益的事,为什么只要水电部门来付费?生态保护减少了水土流失使农民受益;风景区生态水平得到提升,旅游部门受益;河流通畅、货运增加,航运部门受了益……中国的生态补偿究竟该从哪儿找钱呢?
1998 年 7 月 1 日新修改的森林法规定:“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森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2000 年,国家又发布《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的经营者有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权利。
法律确保了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行,最后,国家决定这项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由国家财政预算直接拨款的方式建立。从 2001 年起,国家财政拿出 10 个亿在 11 个省进行试点,还拿出 300 亿元用于公益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补偿、防沙治沙工程等等。
这样,国家通过纳税人的贡献对全国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提供了大量资金。每个纳税人既是贡献者也是获益者。中国的生态保护欠账很多,治理和恢复将是长久的事情。世界各国的森林都在经历一个从产业为主变为生态服务为主的新时期,森林生态系统好比我们熟悉的自来水系统,有水源、管道和阀门各个环节,生态管理就是阀门。阀门不开,水源就下不来,管道就是空的。希望人们看到的不只是自己管的那一部分。因为只有公平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顺畅运行,才能确保整个地球的生态安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