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华声报  发布日期: 2002年5月16日
中国专家提出遏止沙尘暴新思路
佚名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针对近年来日益严重的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治理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借助自然,以地养地。

  防沙治沙行动早已在中国展开,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大片草场仍在不断退化。对此蒋高明认为,症结在于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他说:“提起防沙,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植树造林。其实树挡不住沙,即使在沙地里种下了也根本无法成林,这是自然界繁衍 46 亿年来的规律。”

  蒋高明打了个比方,在沙地里种树,就好比在上面插一排筷子,间距太大,根本起不到固沙的效果。此外,沙地干燥的环境无法支撑森林所需的大量水分。密集植树只会破坏水平衡系统,前种后死的例子比比皆是:锡林郭勒盟几十年来一直在种树,可直到现在全盟的森林覆盖率仍很低。事实上,只有用科学方法种出的草场才能真正覆盖沙地。

  在京津周边的重点沙源区浑善达克沙地的腹地,有一个名叫巴音胡舒的嘎查(村子)。作为天然草场恢复的实验地,这里的草场也曾在长期的过度天然放牧中走向衰退,但仅仅 1 年多的时间,它就重新焕发了青春。这里由此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治沙模式:“以地养地”。

  蒋高明介绍说,他们找到了“以地养地”的“1/10 递减”治理模式。简单说,就是利用小范围的人工高效地为大批牲畜提供饲料,从而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地获得喘息之机,自然得以修复。他们的理论是:“种植 1 亩(15 亩合一公顷)人工草地,可使 10 亩天然草地得以合理利用,从而使 100 亩沙地(退化草地)得到恢复。”

  蒋高明说这是“向自然学习”,尊重自然界的演递规律。与投入巨大的人工植草相比,“以地养地”的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蒋高明强调,生态平衡的破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口过量增长带来的压力,而恢复平衡应主要靠自然本身的力量,人只要控制自身的行为就可以了。

  过去十年里,北京延庆山区共搬迁人口 2 万多人,使山区人口减少到 3 万人,从而极大地缓解了山区森林的压力。在 1300 多平方公里的山区里,林木覆盖率由原来的 30% 达到了目前的 70% 以上。而没有搬迁之前,当地土地利用效率很低,仅烧柴一项,一人就需要 20 亩山林。“这样林子无论如何也长不起来,即使花再多的钱植树造林也是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