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让绿色食品离百姓生活更近些
|
刘文宁
对绿色食品的认同,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消费观念的更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消极地等待“时机成熟”
新华社日前的一则消息说,我国已开发绿色食品2400种,绿色食品的年销售额突破500亿元。可以想像,这2400个品种,如果没有强劲的吸引力,尽管它们头戴“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光环,但放在整个食品市场中,数量及影响都微乎其微。有关调查显示,绿色食品消费离百姓的生活还有一定距离。
从粮油、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品,到牛奶、酒及饮料,这些人们每天离不开的食品当中,出现过不少假冒伪劣、有毒有害的“异类”,令人防不胜防,甚至引发出一个让很多消费者忧心忡忡的“餐桌安全问题”。而十几年前开展的绿色食品认证,无疑意在为食品安全消费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但现实情况是,绿色食品消费一直冷冷清清,即使在各大中城市的商场、超市中,绿色食品上架率仍然不超过10%。或出于“送礼”,或“偶尔改善一下”,人们购买绿色食品多少带几分奢侈和超前的味道。不少人误以为“绿色食品就是绿颜色的食品”、“绿色食品就是没农药的水果蔬菜”,多数人并不知道绿色食品的标志什么样,可以说,食品消费上的“绿色意识”在部分的消费人群中还很淡漠。
造成绿色食品“人气”不旺的原因不只一个。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绿色食品制造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产品结构单调,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一些地方缺乏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对绿色食品的市场也没有足够的论证,导致投资者的信心不足;由于绿色食品在我国的认证工作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人们认识绿色食品进而逐渐改变饮食消费习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更有一些企业投机取巧,超范围、超期限使用绿色食品标识,甚至假冒这一标识,造成绿色食品的信誉危机,使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热情大打折扣。
应该说,对绿色食品的认同,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消费观念的更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消极被动地等待“时机成熟”。我国的一些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之所以意识到开发绿色食品的重要,更多地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近年来,绿色食品消费在一些发达国家渐成风气,这些国家对进口食品的检测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压力无疑也在相应增大。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农产品要提高竞争力,只能适应国际市场绿色食品的生产大潮,从产品产地的生态环境标准、加工操作规程到食品包装等诸多环节,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
开发绿色食品产业是一种长远投资,其意义不只在于保护消费者健康,减少未来的医疗及社会福利开支,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强化一种现代生存理念,即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是平衡、和谐的一个整体。同时,不少专家预测,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将成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是推动农产品名牌战略、扩大出口创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有力的突破口。
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全面发展,除了要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和引导功能,政府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比如,应当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着力打造绿色食品的纯洁度;应当普及绿色食品概念和相关知识,提高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应当认真研究和引进环保高新技术,在政策、资金上扶持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业。毕竟,政府必须关注百姓的未来、为国家的长期利益负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