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福利水”让人不把节水当回事
|
苟骅
水价,一直被认为是推动节约用水的一根杠杆。记者昨天从有关方面获悉,建设部近日对上海、广州、深圳等 9 个大中城市的水费在居民家庭支出中所占比例的统计调查表明,深圳的水费收入比例为 5‰,是 9 个大中城市中最低的。有关人士指出,“福利水”吃惯了,从来没把水当成商品。
深圳居民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四成左右,近年来全市水价虽然经过两次调整,但收费水平仍较低。目前居民水价阶梯分为 2 级,每户每月用水在 30 吨以内,每吨水价是 1.50 元;超过 30 吨,每吨 2.00 元。国家建设部认为,水价占居民收入的比例在 2.5%—3% 时,才能够在保证居民正常用水情况下发挥良好的节水作用。
“深圳水价偏低,不利于激励居民的节水意识。”深圳市水务集团有关专家认为,对企业而言,水价偏低,他们用于自来水的费用远低于建设节水设施的费用,就没有节水改造的积极性;同时,水价偏低,不利于中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技术的使用和发展。据了解,深圳市规划国土局批准必须配备中水设施的建设项目有 300 至 400 家,但只建成 29 家,只有两家勉强使用,主要原因就是中水回用的费用高于自来水价格。
低廉的水价,造成花大钱建造的节水装置没人愿意使用;工业污水回收利用,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建立合理的水价利用机制。
深圳市有关负责人认为,就深圳而言,适当提高水价格至少有四方面作用:一是有利于促进居民节约用水,有效保障供水。据科学研究显示,水价上涨 10%,可节约用水 5%。二是有利于减少污染源,减轻了市政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其运行费用的压力。三是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有助于解决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水价格提高有利于调动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水务,特别是投资于污水处理、中水回收利用等产业的积极性,促进全市水管单位、污水处理生产单位的企业化、公司化改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