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禁白”令:一纸空文
|
张超 万晓霞
目前,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贵阳市场仍然大行其道,在这背后,则是环保餐具厂家深深的忧虑。“保守估计,贵阳市场每天所需的一次性餐具约在50万个左右,而环保餐具的市场占有率却低于10%!”贵阳南明禾友化工有限公司副总李光说。业内人士称:“目前,贵阳市环保餐具生产厂家生产、经营‘步履维艰’。”
环保餐具败于不公平竞争
丰亿环保塑品厂是在贵阳市展开声势浩大的“禁白”运动后不久成立的,主打产品是光-生物PP降解餐饮具,按照目前的生产能力,日产可达10万个。眼看着满屋的积压环保餐盒,负责人刘少强一筹莫展,“目前,由于发泡产品的大肆回潮,厂里生产的环保餐具几乎全部积压,企业现在面临着破产的危险。”刘说,“厂里的设备和技术都是从上海引进的,加上人员培训等费用,耗资已近百万元。建厂前,我们对市场作过调查,结果令人鼓舞——‘禁白’孕育着巨大的商机,环保产品是最佳的替代品。我们的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我们被打败了,是被不公平竞争打败的!”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贵阳,生产环保餐具的企业不超过10家,但“各个环保餐具生产厂家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厂家嗟叹:“禁白”不力
环保企业敌不过地下作坊,李光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我们败在了价格上!”李说。在贵阳市场上,白色发泡塑料餐具的批发价每个在7至8、5分左右,而环保餐具每个大约在两角左右,双方根本无法竞争。刘少强说,我们的产品价位几乎和成本持平,每个1角五分,但还是滞销。两人将产品滞销归结于有关方面对非法“白泡”餐具打击不力上,“‘白泡’塑料餐具卷土重来,而现在打击的雷声大,雨点小,灰尘怎么会被扑下去?”
据了解,小饭馆、快餐店、大小排挡是白色发泡塑料餐具的主要流向,大十字一位排挡老板对记者“为何还用白色发泡餐具”的提问很是不屑,“‘禁白’,那是一阵风!用环保餐具,价格增加所损失的客户谁负责?”
某些市民对“禁白”也并不理解,“用白色发泡塑料餐具损害身体?是不是你们媒体在夸大其辞?”一市民这样问。
“利润驱动”是其主因
据了解,2001年5月29日,国家经贸委再次发文,要求餐饮部门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随后不久,贵阳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禁白’运动。有关人士指出,早在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就曾下文,要求在2000年底前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但如此庄严的行政命令很快成为一纸空文,并不偶然,“这有高额利润驱使的因素”。由于环保餐具的价格相对“白泡”塑料餐具较高,人们的心理能否广泛接受还需假以时日,有关人士称,“禁白”是全社会的事情,不仅需要环保、工商、城管等部门联合行动,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广泛参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