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如何发展?
|
孟宪江 王学仁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如何转型?作为国家试点城市的辽宁省阜新市,面对既要解决产业转型,又要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主要面向第一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来实现矿区经济的转型。而为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一年来,作为其前提和基础的生态建设已经成为阜新市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阜新是一个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现在,地下资源枯竭了,地上的土地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人均耕地面积是全省的 2 倍,全国的 4 倍,但由于连年的干旱及矿区开发等原因,全市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市长姚志平说,没有阜新林业的发展,就没有阜新农业的发展,更没有阜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阜新市确定了自己的经济转型总思路:把经济转型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一条线,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经济转型的出发点,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期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产业结构。阜新市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选在了第一产业上,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方向和重点,而生态建设又成为经济转型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面对严峻的资源枯竭的形势和恶化的生态环境,2001 年,阜新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林业第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力争通过 5 到 10 年的努力,形成以木材业、种养业、干果业、种苗业为主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
市委书记王琼算了一笔账:阜新市人均耕地不少,但很多地都在种粮食,如高粱、玉米,一亩地也就收入 150 元—200 元,如果发展经济林,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以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大扁杏为例,种植三年后每亩地至少收入 800 元,而且头三年里还能搞间作,收入也很可观。
不久前,记者来到辽宁省阜新市林业局采访的时候,局里的同志们正忙着为即将开始的春季造林作准备。林业局局长柳树杨告诉记者:阜新发展林业生产有十分广阔的空间,当地有 313 万亩的荒山、荒沙地,有 12.3 万亩的排土场、沉陷区,有 60 多万亩杨树低产林,还有 200 多万亩耕地须退耕还林还草。阜新的城乡工业体系不发达,环境污染相对较少,可生产符合人们消费的绿色产品。
今年,为适应经济转型工作的需要,阜新市在加大生态建设方面即将出台新政策,如: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市内外个人承包商品林地、耕地;鼓励机关干部在岗兼业,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在承包的宜林地、林地、耕地、“四荒”地上营造速生丰产林,不坐班或上半天班;机关干部轮岗,到农村包地营造速生丰产林。
目前,已开工的生态建设项目有,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项目、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矿区造林绿化中心苗圃、阜新生物农药厂项目等。
柳树杨告诉记者,按照林业二次创业和经济转型的目标要求,到 2005 年,阜新林业至少可吸纳 10000 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同时还要为 108 万农民人均增收 1000 元,阜新的生态环境也将得到大大改善,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 21.7% 增加到 35.3%,为阜新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