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找苗造林”后患无穷
|
赵前程
正值造林旺季,一位林业工作者与笔者谈到当前植树造林情况时说:“找苗造林”的做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否则将给林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什么叫“找苗造林”?就是领导宣布今年植多少树造多少林,把数字分配下去。因为任务是当年下达的,而树苗的培育需要很长时间,育苗人提前并不知道需要多少树苗,这样,就可能造成树苗短缺。在一些地方,这个缺口很大。但是,为了完成任务,就得想方设法找树苗来造林。本地树苗不够到外地找,苗圃的苗不够到山上挖,只要能找到树苗往土里栽,凑够数字就行。这就带来一系列问题。临时从外地找来的树种,有的没有经过试种,并不适合本地种植;从山上找来的野生树苗,不少是淘汰品种,品质不符合要求,栽种下去之后,效果很不理想。
这个问题存在多年,今年更为突出。往年找不到那么多树苗,一些地方就搞“纸上栽树”弄虚作假。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代表们对此反映强烈。各地在植树中也强调打假,要求栽一棵才能上报一棵,而且要栽活。这虽然比“纸上栽树”好,但栽下品质低劣的树,就算活了,其效益也会大打折扣。以后再想纠正,就必须付出很大代价。
“找苗造林”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领导的政绩观与植树的周期发生了矛盾。现任领导干部任期一般三四年,为了在任期内造林见效,必须在第一年最迟第二年就要把树栽下去。可是树木只按自身规律而不会按领导意志去生长。据专家介绍,成规模造林,第一项具体工作是育苗。即使是长得最快的速生杨树,也必须是第一年育苗,第二年才能移栽。其他品种树苗的生长周期更长,有的需要三至五年。如果按客观规律办事,植树造林必须科学论证栽种范围、适宜树种、所需树苗量而后进行育苗、移苗栽培、管理。现在不少领导往往只重视抓移栽,因为只有这个阶段的工作,最有利于显示自己的政绩。抓育苗,是为后任作嫁衣;抓管理,则是替前任添光彩。
“找苗造林”是植树造林中一种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极大浪费,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纠正这一现象,首先必须教育领导干部端正政绩观,扎扎实实做事,不要总想着借造林树自己的形象。同时,上级在考查干部造林政绩时,不仅要看他在任时栽了多少树,而且要看他栽树的质量,看他是否为后任继续造林留下足够的种苗,是否把前任种的树管好了。植树造林是一件连续性很强的事业,必须一任接着一任、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才能大见成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