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地球村周刊》  发布日期: 2001年11月23日
森林公园:盘活中国林业
程晓非

    保护与利用这对矛盾对于中国林业来说,尤其突出尖锐。只保护不利用,千万林业职工温饱不保;单一利用,砍树伐林,又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记者近日在全国森林公园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森林公园的快速崛起,把林业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化解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近几年来,森林公园以其独特的生态魅力,成为旅游产业中的一支新军,蓬勃向上之势令人瞩目,但熟悉其背景的老林业人都深知森林公园发展背后的酸甜苦辣。

    林场转轨的阵痛

    森林公园的前身大都为国有林场,多年来,林场以木材经营为主,支撑着林业这个庞大的系统。以此次全国森林公园工作会议的召开地———四川瓦屋山森林公园为例,其前身为四川洪雅林场,于1993年建立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经过8年艰苦创业,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了景区道路、玉屏森林度假村、瓦屋山大酒店及客运索道等旅游配套设施,接待能力70万人,成为全国生态旅游重点森林公园和四川假日旅游重点景区。然而在1993年成立瓦屋山森林公园的前后,林场许多职工不赞同拿钱发展森林旅游,认为投入森林旅游开发的资金应该用来改善全林场生产工作条件,增加职工福利。他们当时认为洪雅林场不搞其它开发,只以木材经营即可长期养活全场职工。但此说法很快不攻自破。在1998年大洪水后,四川全面停伐天然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满山的树木再也不能支撑起林场的“生计”了,此时如不开发森林旅游,林场几乎没有更好的路可走。如今,森林旅游已成为洪雅林场实实在在的支柱产业,收入比例占全林场的50%左右,同时瓦屋山也因其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而名扬四方,成为生态旅游胜地。

    山东腊山森林公园的成长也是森林公园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是森林旅游挽救了腊山秀美的山水,使之成为现在职工上百人、经营收入近千万元的国家森林公园。同时也带动了一方经济的腾飞。据介绍,在1994年以前,腊山脚下有一个十分贫困的村落———卧牛村,几乎年年都要国家救济。自腊山森林公园开发森林旅游以来,这个村的农民纷纷投入到旅游服务产业中去,全村70%的村民开始从事饮食、摄影、手工艺品加工、小商品经营、旅游客运等工作。据统计这个村2000年的人均收入达到5400元,比1994年提高了近10倍。

    初具规模的产业

    到2000年底,全国各类森林公园总数已达到1078处,总经营面积983.8万公顷,这是记者在全国森林公园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李育材先生在全国森林公园工作会议上谈到,森林公园囊括了我国不同地域森林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森林公园的发展有效地保护了我国多样化的森林景观资源和自然文化遗产,直接推动了林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更为重要的是,森林公园的建立与发展,标志着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经济利用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摆脱了长期困扰林业发展的消极保护与单一利用模式,走出了一条不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促进林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国主要以森林公园为依托的森林旅游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到2000年底,全国森林公园主要森林旅游线路达到20365公里,旅游接待床位达11.7万张,电话容量62734门,森林公园直接从事森林旅游的林业职工人数4.67万人;“九五”期间,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旅游者达到2.78亿人次,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旅游收入达到45亿元。已有一批年直接旅游收入超过千万的森林公园。

    森林利用的奇迹

    在全国森林公园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纷纷谈到了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各地投入到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发展的资金数量超过10亿元,平均每年实现森林旅游的社会综合产值达200亿元,直接和间接创造各种就业机会约350万个。

    森林公园毕竟发展时日尚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地仍有大量风光秀丽的森林风景资源没被纳入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建设发展规划中,现有森林公园的总面积仅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2%;另外一些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一些地方不顾长远利益,在森林公园内乱开滥建导致森林景观资源严重破坏。

    国家林业局有关领导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蓝图:到2005年,全国森林公园总数将达到1450处,总经营面积拓展为1400万公顷,还要建成在国内外享有较大影响的重点森林公园100处,使全国年接待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5亿人次,森林旅游综合社会产值达到600亿。

    专家预测,在21世纪最初的20年里,森林旅游人数将以两位数百分比增长,全球旅游人数中的一半以上要走进森林,森林公园将成为更多人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