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 2001年10月24日
从筷子到湿地
王尧

“大学生环保社团,应该告别关注一次性筷子的阶段。”在本报举办的“把知识带回家乡———大学生湿地环保行动”培训中,一位环保专家这样告诉使者们。当时学生们还有些不以为然。 

    9月23日,当“湿地使者”们和民间环保组织坐在一起交流这一活动中的感受时,很多同学才感慨地说:想起我们以前曾设计的活动,才知道那和环保离得真是太远了。 

    在进行湿地知识和保护以及退田还湖的宣传中,有的使者被地方的官员拦在大门外,用一个文件把他们打发走;有的不被当地农民接受,辛辛苦苦做的展板和宣传品无人问津;有的费很多口舌讲述了退田还湖的好处后,农民们张口第一句话还是“我们最希望的还是加堤”…… 

    “我们以前觉得,只要把道理讲清楚,他们就会接受。可真正深入下去,才感到农民们并不是观念不解放,而是要面临的问题太多,资金、技术、市场都缺乏,还有最关键的政策没落实。而他们的力量太薄弱。” 

    大学生环保志愿者是中国环保的重要力量,他们眼界宽,知识丰富,接受新鲜事物和观点的能力强。然而他们组织的活动却更多地让人有“做秀”之感,不是骑车走全国,举大旗发传单,就是举办个几千人的大签名,或者在地球日那一天扎几棵“筷子树”…… 

    筷子是重要的。中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耗材130万立方米,这类木材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北林区。但全国仅有14%的森林覆盖率,其中60%的森林正处于枯竭的边缘。以此计算,每一天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就是在东北的土地上增加一块秃斑,在三江平原上划一道血痕。 

    然而“筷子”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也不应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充沛热情的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全部的活动内容。 

    记得培训期间到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洞庭湖区的一个示范点视察时,几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同学可以一一道出所见动植物的名称、习性及发源地。他们说,上海附近的湿地全都走遍了,把所见的都拍了照片,回来请教老师,查阅书籍,力争做到自己对湿地有全面了解才好去做宣传。长沙电力学院的同学有到湖区的自由市场做水产品的价格调查,到图书馆复印湿地产品图样,做成展板,并详细说明每种特性和用途。事实证明,这样的大学生到了宣传地,就是半个专家,农民们不请自到,把学生们围了里外几圈,不仅请教问题,有的还开始交流耕种经验。他们觉得,这样的环保人士是才能够互相“掏心窝”。 

    知识是真正的“武器”,也是大学生最有力的工具。曾有志愿者在答辩时说:我们要利用农民对大学生的崇拜去感动他们。这是笑话,也是真话。农民们崇拜的不是大学生的身份,而是他们的头脑。相对于拉拉旗喊喊口号的宣传,真正进入生活的环保行动更艰苦,更难出名,但却是更有效的。 

    “为使者的日子,才体会到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为使者的日子,才真正认识到环保真的刻不容缓;为使者的日子,才真正树立了为环保奉献的理想。”活动总结时,一位志愿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述他的体会。 

    生活不是诗歌,它更浓重,更艰辛,更实际。把关注视点从方便筷子跳到湿地的大学生说:“‘湿地使者行动’让我们环保社团找到了一个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