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向清洁能源要出路
|
邓涛
资源、环境、人口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难题。其中,煤、石油等矿物质能源的日益枯竭和污染,威胁着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据有关方面测算,到 2010 年,全球消耗的能源将是 1995 年的两倍。严酷的现实逼迫着人们在能源问题上寻找新的出路。
据了解,我国的公共事业每年需要增加 150 亿瓦的电力,大部分靠烧煤来发电。由于没有采用清洁煤技术,给我国带来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推动清洁能源在我国的应用,实在是“一箭双雕”之举——既能解环境污染之忧,又可除经济损失之虑。而在这一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则是必不可少的。
中美合作取得进展
在过去的 30 年中,美国在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单位能耗污染物排放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仅用 1970 年 56% 的能源,就能获得与当时同样数量的产品和服务。美国公司在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从 1985 年开始,至今已 16 个年头,取得了累累硕果。
据了解,中美科学家先后合作完成了对我国两个省级可再生能源商务发展情况和浙江、广东、甘肃等 10 个省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因素的调研。特别是自 1995 年《中美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科技合作协定》签署以来,两国合作完成了甘肃省 320 套太阳能光伏户用系统、10 所学校的 53 瓦光伏系统的安装工程,内蒙古 341 套户用风/光(发电)系统,以及中国东南部风资源评价和测绘工作等。不久前,中美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北京嘉和丽园国际公寓地源热泵示范工程建成使用。这项技术利用地下水和大气的自然温差实现建筑物的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运行费用远远低于其他采暖、制冷技术,并可实现废气的零排放。
有关专家指出,中美间在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不仅对提高环境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帮助,而且有助于实现多元化能源资源,增强全球能源安全。
下一步怎么干?
我国“十五”计划把加大洁净煤技术研究开发力度,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预计到 2005 年,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利用量将达到 1300 万吨标准煤,因此大量减少温室气体及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为 130 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解决无电问题。今年是我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北京又赢得了 2008 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国际能源署专家认为,清洁能源技术在中国加快应用的条件已经成熟,而我国政府官员也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今年 9 月初,在我国科技部和美国能源部联合举办的“2001 中美清洁能源技术论坛”上,国家经贸委资源司副司长刘显法提出加快清洁能源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调整结构、转换机制的思路:一是加快能源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清洁能源开发生产能力;二是加大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中国国情的节能管理体系和机制,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对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而能源相对不足的中国而言,清洁能源的发展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北京是个拥有 1200 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面临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申奥成功以后,北京市政府按照“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提出了能源环境和科技专项规划。北京市副市长林文漪称,从现在到 2008 年,北京具体在能源领域将要做好以下工作:引进优质能源,改变不合理的能源结构;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开展能源政策研究和建立技术服务体系等。毫无疑问,北京市取得的进展将为全国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
国际能源署的高级官员在论坛上预言,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经济增长强劲,不能低估新技术渗透到正在增长的经济中的潜力。通过日益扩大的国际合作,清洁能源技术在中国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