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官赏设施”几时了
|
曹家新
人们把一种平时不常开,只是有人来检查、参观时才开一开的环保治理设施叫做“官赏设施”。 这种“官赏设施”与时下在一些地方流行的“官(观)赏农业”一样,虚张声势,华而不实。某地投资几个亿兴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年接待的参观人士一批又一批,但却只处理了该城市三分之一的污水。原因是污水处理厂选址不当,因污水管网问题,无法接纳该城市的全部污水。而某企业投资几十万元兴建的废气治理设施,由于运行成本高,企业只是开开停停。厂长承认,上这套治理设施是为了环保检查的需要。 “官赏农业”围绕一个“官”字,经营者是官,观赏者也是官,官官相骗,达到升官的目的。如豫西的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领导为了“政绩”,异想天开在该县西南七乡公路沿线搞起了“食用菌百里长廊”,大规模地砍树,动员群众铲除公路边麦田里正在生长的小麦,把香菇架、椴木节堆放在公路沿线,以便于上级领导参观(《工人日报》8.10)。 而“官赏设施”也是围绕一个“官”字,地方领导和企业领导追求的不是环保效益,而是个人的“政绩”,表面上看对环保十分重视,实际上只是造声势、搞花架子,表面上“达标”。 “官赏设施”中看不中用,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有的群众误解为环保部门在弄虚作假———污染依旧那么严重,怎么能达标排放?“官赏设施”重形式轻内容,重行动轻实效,务虚多务实少,其后果必定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高投入,在实际收益上低产出甚至不产出,劳民伤财。 “官赏设施”的根子在官。消除其弊端就要解决一些官员把环保当作应付的事。环保意识的培养与加大监督力度要一起上才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