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辽宁日报  发布日期: 2001年9月25日
建构生态环境伦理
林 志

  生态环境是个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在,人类正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近些年来,世界气候异常,环境灾难频繁。从1998年肆虐数月之久的巴西亚马逊森林大火,到我国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特大洪灾、欧洲大陆的狂风暴雨和席卷中美洲地区的“米奇”飓风,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人口爆炸。去年10月12日,纽约联合国人口钟指针无情地 闯过了世界人口60亿大关,人口计速器显示当前世界人口以每秒 种4—5人的速度急剧递增。据专家预测,再过50年全球人口将 突破89亿。人口的急剧膨胀,已使地球不堪承受。空气污染严重。 现在全世界约有11亿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每年约有 1500万人口因空气污染引起各种疾病而难以生存。由工业废气 和汽车尾气排出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地球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已给 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水资源枯竭、水荒严重。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与工农业生 产的发展,全世界的用水量增加了4倍,与此同时,水污染日益剧 增,现在发展中国家有1/3的人口不能享用洁净水。过度开采是 水资源枯竭的重要原因,如果目前的情况延续下去,预计在50年 之后,世界人口的1/4将遭受悲惨的水荒,到2025年,世界 上将有30亿人口面临严重缺水。森林、土地面积锐减,许多生物 物种濒临灭绝。由于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垦植,过度施用化肥和农 药,已使许多地区的沃土贫瘠化、碱化、沙化和退化。全球已有9 00万公顷农田寸草不生、12亿公顷绿化遭受破坏,2000多 种动物物种灭绝、热带雨林每年以14. 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 失。
  
  随着人类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们不断用宣言、政策、 国策以及法律等手段,来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企图求得人和自然 的和谐发展。但是,仅用上述手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建构一种生 态伦理学,帮助人们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使人类在征服自然的活动中走向理性阶段,受到理性的约束和道德 的约束,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走可 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建构生态伦理学是人类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 深化的必然结果,是走可持续发展道理的客观要求,是一切国家永 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句话,是生态危机呼唤生态环境伦理。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 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今天,当人类面临环境和生态危机的时 候,在人们重新审视人和自然关系的时候,认识到人在改造自然的 同时,还必须承担人对自然进行保持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因此, 我们必须扩展道德功能的领域,把传统道德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扩 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关系,重视道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的功能。
  
  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建构,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是 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 新境界。
  
  生态环境伦理以尊重和保持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继续 发展为着眼点。生态环境伦理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 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这种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 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在改造自然中发展社会生产 力,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又有明显的不 同,即生态伦理突出强调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要 尊重和保护环境,不能急功近利,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能以牺 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
  
  但是,生态伦理也不是主张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消极无为, 不是叫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少吃少喝少消费,而是让人们在 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在爱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 下,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主张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是消极的,片面的,主张人类在 自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也是不对的。在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上,既不 能搞“无能论”,也不能搞“人类中心主义”。古希腊哲学家普罗 泰戈拉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 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就把人类看作判断一切事 物是否存在的评判者。“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道德只是对人而存 在,只有人才能得到道德上的关怀和尊重,道德义务也只有对人而 言才应该承担,在人类生活之外不存在道德关系。因此,强调人对 自然的权利,人是宇宙之灵,万物之主,太阳为人而生,星斗为人 而亮,自然为人而存在,人是自然的主人,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 一切为人的利益服务。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必然导致“人类沙 文主义”,产生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度、无休止、肆无忌惮的索取 和掠夺,忽视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把人和自然置于绝 对对立的位置。这种反自然的价值观,不能不说是导致今天生态危 机的道德根源。
  
  我们要加强生态伦理的道德教育,唤起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良 知”和“生态良知”,使人们全面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既有改 造自然的权利和自由,同样有保护自然的义务和责任。人有责任有 义务尊重自然和其它物种存在的权利,因为人与其它物种都是宇宙 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享用自然并非人类的特权,而 是一切物种共有的权利。要使人和自然共同迈向未来,人类要在维 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自然,把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式规范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倡导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在当前,建构生态伦理要特别强调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 等观,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 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既要求代 内平等,也要求代际平等。
  
  代内平等的道德原则强调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 益上机会均等,在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宇宙只有一个地球, 其空间、资源、能源和环境都是有限的,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 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为代价,特别要注意维护后发展国 和地区的利益。然而放眼全球,代内不平等现象相当严重。美国只 占世界人口的5%,却消耗掉占全球25%的商业资源,排放出占 全球25%的温室气体。发达国家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消 耗掉的能源却占世界总量的3/4,木材的85%,钢材的72%, 其人均消耗量是发展中国家的9—12倍。与此同时,他们在工业 化的过程中也严重的污染了环境。可谓最先享用了地球,也最先破 环了自然的生态平衡。特别是海湾战争和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中, 肆放了大量有毒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和造成生态失衡。因此,发 达国家对“全球生态赤字”理应负有更大责任。发展中国家也要结 束杀鸡取卵,竭泽而鱼的开发行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 路。
  
  所谓代际平等的道德原则,就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享用自然、 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权利均等。要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不能吃 祖宗饭,断子孙路,要尊重和保护子孙后代享用自然的平等权利。 现在代际不平等现象也十分严重,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已严重威胁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联合国环境署、开发 署、世界银行和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发表的《1996—19 97年度世界资源》报告指出,全球都市化正在改变人类的物质和 社会生活环境,加剧了全球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如在过去的2 0年中,世界的能源消耗增加了50%,而到2020年,还将增 加50%。又据美国矿产局统计,按1990年的生产速度,世界 黄金储备只够用24年,钢为65年,铝为35年,石油探明储量 只可供开采44年,天然气为63年。大量事实说明,工业文明的 发展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采,已严重威胁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
  
  解决这种代际不平等现象,必须建构生态伦理,用理性约束人 类的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求得社会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 效益的统一。在生态文明的新时期,人类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正确行使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使人类由牺牲环境和后代人利益 为代价换来的“黄色文明”、“黑色文明”转变为人和自然和谐发 展为特征的“绿色文明”。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有三个支撑点:一是科学技术, 二是依靠立法,三是建构生态伦理。科学技术是基础,法律是硬约 束,生态伦理是软约束。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制约,环 境保护方可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