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 2001年8月31日
关注退耕还林
周泓洋

  今年开春,在茫茫大草原上生活了 50 多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东胜市的牧民腾格尔,卖掉大部分牛羊,放下了牧羊鞭子,骑马逡巡,成为一名禁牧区的管护员。

  与牧民腾格尔一样,如今,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契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试点区域内广大农牧民,正由生态环境破坏者向保护者转变。

  1998 年至今,基于对目前严峻的生态形势和逐步增强的国力水平的认识,国家接连启动了天然林保护试点工程、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三期等六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工程启动以来迅速在全国铺开,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以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综合治理的小流域达 1 万多个。山西省 2000 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程,一年来,16 个试点示范县造林种草 122 万亩,占总任务的 97.6%。

  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表明,被列为西部大开发重要内容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试点,自 2000 年 3 月启动以后,受到了试点地区农民的普遍欢迎。当年,试点涉及的 188 个县完成退耕还林还草 579.1 万亩,占计划任务的 102.5%。

  今年,国家在巩固去年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将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的部分地区纳入试点范围。至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试点扩大到 20 个省区 224 个县。

政策调动了积极性

  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主要是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试点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2000 年 4 月,山西省沿黄河流域的 16 个县被列入国家首批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程,规划任务 125 万亩,国家投资 1.3 亿元。对这项任务,山西省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市纷纷行动,制定规划,签订责任书,将任务层层落实到了 3.5 万户农户当中。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创造了“户承包、村申请、乡组织、县管理”的运行机制,确立了乔灌草结合、林草结合、农林结合和林产结合的模式,实行了禁牧、稽查、重罚的管护手段,收到了良好效果,合格率达到了 97.8%。这样的效果在干旱缺水黄土遍地的山西意味着百倍汗水的付出。

  早在 1999 年先行启动试点的川陕甘 3 省,国家共兑现给农民粮食 13.25 亿斤,现金 1.14 亿元,种苗补助 3.36 亿元。今年上半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 722.2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6.2%。据统计部门分析,农民工资性收入、出售农产品收入和退耕还林现金补助等转移性收入的较快增长,是带动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调查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稳步推进,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以陕西省为例,仅今年上半年,陕西省就向 60 多万退耕农户兑现国家补助的钱粮 7.35 亿元,其中种苗费和现金补助 2.6 亿多元,成为拉动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时机千万别错过

  朱镕基总理近日在视察贵州省退耕还林试点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时说,现在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是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的极好时机,千万不要错过。退耕还林工作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适当加快步伐。这方面思想要再解放一些。

  为什么要适当加快退耕还林步伐?这是因为,我国的生态建设任务艰巨,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为实施以粮食换林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当前,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国家已经有能力集中一部分财力、物力用于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巨大成功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要适当加快退耕还林步伐,还在于经过几年的实践,广大干部群众对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一位县委书记说,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生态环境恶化是贫困的主要根源,再不能走那种“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老路了。

  曾以屯垦戍边为己任的黑龙江农垦总局近日严正申明各农场:不准再开荒。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重点保护,严禁在区内开荒,已开垦的荒地要迅速还林、还草、还湿地。1994 年至 1998 年间开垦的草原,应在 3 年内退耕还草。对 1999 年以来违法开垦的草原,要依法严肃查处,立即退耕还草。开垦后已经撂荒的,不得再度复垦。

  如何抓住好时机?据了解,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为建设方针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两年多的成功试点之后,有关部门目前正在抓紧运作,不日之内将全面启动这项利国利民的生态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