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  发布日期: 2001年8月21日
西湖“死”了?园林专家没有夸大其辞
杨学武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诗人苏轼的笔下,西湖的风光犹如西施的容貌,西湖的水色就像西施的肌肤……拟人化了的西湖,不仅美不胜收,而且活灵活现。 

    然而,如今的西湖却已“风光不在”,前几年就闻到西湖“臭”了,最近又看到西湖”死”了。有报道称,杭州园林专家周国宁发出惊人之语:“如人一般,西湖其实也有‘肾’,那‘肾’就是葑草。但现在西湖没有葑草,也就没有‘肾’。因此,西湖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它‘死’了!” 

    周国宁说西湖“死”了,并非夸大其辞、耸人听闻,而是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他是在西湖边长大的“湖人”,多年来一直探寻着西湖水质恶化的原因。以前,人们总认为西湖水质恶化是由于上游溪流受污染引起的,可他却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否则古时候城区还处在西湖上流(灵隐一带),生活污染远比现在厉害,怎么不见湖水恶化?经过查找资料和仔细研究,他发现“缺少葑草,破坏了西湖的自然生态,使之丧失了水体自净能力”才是西湖水质恶化的真正原因。何谓葑草?《辞海》解释即芜菁,是一种长在水边的湿生植物,被公认为是净化水质能力最强的水草,其强烈的光合作用可以促使其大量吸收水中的有机体,而且与其他水草不同的是,葑草死后不留“后遗症”,它可以吸附大量泥土形成“葑田”,本身不会造成污染。据周国宁查找的有关资料记载,“建国初期,(西湖)水底遍生水草……环湖则多洼塘低地,葑草众生”,那时西湖的水是“白茫茫一片湖水真干净”,可自从1958年开展除“四害”运动时把葑草当作害草除掉之后,西湖就开始出现浑浊不堪的“绿波”和“红水”,以至于后来恶化为令人不堪入鼻的“臭湖”。如今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强烈呼声中,有关当局采取换水等措施,虽然使西湖的水质有所好转,但专家们认为这只是治标不是治本,正如周国宁所说,给西湖换水,犹如一个身患血癌的病人,只能依靠换血来维持生命。而要使西湖“活”过来,应拆除西湖周边的石砌驳岸,营造湿地,种植葑草,增强西湖自身的活力和生命力。也只有这样,西湖才能恢复昔日的风采,永远保持西施的魅力。 

    周国宁是园林专家,他说西湖“死”了,固然有一定权威,但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死是不吉利的字眼,他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确实需要一番勇气。尤其在“到处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下,许多人都满怀豪情,挥毫泼墨赞美“江山如此多娇”,吟诗作歌颂扬“风景这边独好”。而他却“杞人忧湖”,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不过,当今之世,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乃是不争的事实。君不见,黄河泥沙与日俱增,昔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如今要改写为“黄河之水无处来”;长江紧步黄河后尘,过去“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如今要改写为“不尽‘黄河’滚滚来”。有关资料表明,由于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南方的湖泊急剧减少,素有“千湖之省”称号的湖北,如今只剩下90多个湖泊,连“百湖之省”都称不上了。 

    如今看来,古人的“杞人忧天”并非庸人自扰,而是有先见之明。宋代文人范仲淹当年在洞庭湖边写下《岳阳楼记》,既描绘了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美好景色,又抒发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因此,当我们如今游览洞庭湖和西湖,不见当年的“浩浩汤汤”和“水光潋滟”,谁不忧心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