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城镇缺水呼唤水务改革
|
郑北鹰
今年以来严重的春夏连旱,使我国 600 多个建制城镇中,有 364 座城镇日缺水量达 1300 多万立方米,城镇缺水矛盾日益尖锐。
分割管理:资源难以优化配置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日益减少的国家,但用水量却成倍增长,仅城镇年生活需水量已经由原来的 500 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 1000 多亿立方米,加之连续几年的旱情,迫使许多城镇定时、定量供水,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不便,给经济发展造成损失。
有关专家认为,城镇缺水的原因,除了水资源紧缺外,还有一个管理上的原因。在传统的城乡水资源分割管理体制下,我国大多数城镇都是由两个甚至更多的部门分别负责同一个地区的供水,各自建设水源工程和供水管网或渠系,工程规模及工程布局不尽合理,水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开始了城市水务改革探索,组建了水务局,将原来水利、城建等部门的有关水资源管理职能统一起来,由水务局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和配置。实践证明,水务局的管理体制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水利工程效益以及促进资源节约与保护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水务改革:解决“老大难”问题
我国水务改革最早是从深圳开始的。深圳特区成立之初,市府几个部门同时管水,形成“多头管水,权力交叉,建设不统一,规划不同步,责任不清楚,哪个部门都管,哪个部门都不管”局面,从而导致了水源紧缺,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加重。曾有一年因缺水直接经济损失达 12 亿元。在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之后,深圳市政府经过深入调查与充分酝酿,冲破重重阻力,组建深圳市水务局,将原属 4 个部门的涉水职能划归水务局,实行了水行业统一管理的体制。
记者了解到,深圳成立水务局后,新建 31 个中小型水库和一批提引水工程,有效地缓解了市区严重缺水的矛盾;在供水设施建设上,投资 15.3 亿元,建成水厂 59 座,保证了用水需求。深圳水务工作在短短的几年间走完了过去 10 年甚至 20 年才能走完的历程。目前,深圳的制配水能力已是需水量的 1.5 倍,供水普及率达到 100%,水质全部超过国家标准,水价也大大降低了。
陕西省人均占有水资源还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建国以来,为解决缺水问题,陕西省累计建成 20 多万处水利工程,形成了在中等干旱年份 86 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由于水资源是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建设部门只管城镇供水,对城镇以外的大江大河大水库等水源无调度权;而水利部门又无权管理城镇供水。一边是水利部门管辖着数量较大的地表水资源,对城镇供水不越雷池一步;另一边是城镇供水水源严重不足,望水兴叹。
陕西洛川从实际出发改水利局为水务局,把原来由两家管理的水改为由一家管,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镇供水一体化,水务局从水源一直管到水龙头。建立新的管水体制以后,在没有增加投入、没有增加工程设施的情况下,通过城乡水源统一调配,洛川的供水量由过去的每日 700 多吨增加到现在的每日 30000 吨,不仅满足了城镇需要,还利用城镇供水管道发展节水农田灌溉 7000 多亩。同时,由于实行了“一龙管水”,减少了扯皮,提高了效率,洛川水务局很快就多渠道集资 1000 万元建设了 6 处日供水 2000 吨的乡村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 6 个乡镇、近百个行政村 6 万多人的用水问题。他们还以过去利用率只有 30% 的拓家河水库为水源,建设了延安炼油厂供水工程,日供水量达到 1.2 万吨;投资 300 余万元开始了拓家河水库和两水河农业灌区改造项目,改高压抽水为低压抽水,降低了农民用水成本。
据了解,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已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已有上海、山西、河北、河南、安徽、黑龙江、广东、内蒙古等省、区、市的 260 多个城镇成立了水务局,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延续多年的“多龙管水”体制,如今已开始向“一龙管水”体制转变。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人对水务改革不理解。因此,有关人士呼吁,要广泛宣传水务改革的意义,要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