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干旱启示录
|
董锁成
目前,北方持续的干旱、缺水,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有关部门已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农业生产不受影响,但是北方持续 3 年的干旱所带来的问题仍是不容忽视。
农业经济结构要多元化
北方连续干旱,最直接的影响便是粮食的减产所导致的农民收入的降低,这是长期以来农业经济结构过于单一、过分依赖种植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必然后果。从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讲,一个系统的结构如果太单一,那么它就会不稳定,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里面如果主要以种粮食为主,经济结构里面以种植业为主,其它的多种经营就会受到影响,也不稳定。现在按照系统的关联来说结构应该多元化。具体讲就是农村经济结构应该多元化,除了农业、种植业之外,大量发展非农产业,例如对农产品和果品,在这种原始生产基础上,附加一些深化的加工,使它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使产业链延伸。甘肃的一个地区,人们祖祖辈辈是以种粮食为主,后来退耕还林、还草搞生态建设。他们把生态和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利用当地还草后种植的苜蓿发展绿色有机饲料。这两年,正赶上国际上疯牛病、口蹄疫流行,西方现代畜牧业中大量适用的饲料添加剂遭到批评和怀疑,当地开发的这种绿色饲料、没有添加剂的饲料非常看好,已经接到了不少订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收入也增加了。
重新认识水的价值
北方的干旱更长期的影响则是再次敲响了水的警钟。水是不可替代的资源,现在,水的问题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十五”计划纲要里,国家将水、粮食、石油列为三大战略性资源。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谈论水的话题时,往往会陷入光从水的表面谈水的误区,比如说缺水就修水库,没有水就调水,而经济活动对水资源的消耗非常大这一现实问题却经常被忽略。当前,结构调整已被中央列为一个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在水资源结构调整上利用水,或者说持续利用水是一个大的战略任务。
对于水资源约束下的资源结构调整,应该把水作为一个战略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而且是一个很强的约束条件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到生态发展强约束时期,这个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水约束下进行,比如华北地区不适合发展高耗水农业,在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化不能追求大,而应发展中型城市,或者是小城镇。所以,应该用科学的理念,用生态经济概念解决这样的资源危机,或者是环境危机,应该把水或者环境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跟经济或者是社会协调起来,环境、资源跟社会经济互相协调,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来调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节水,是出路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加上利用不合理,致使水资源日趋紧缺。原来的资源是无价的,农业和城市用水、工业用水浪费都非常严重,再加上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水的产业在华北地区还比较多,像高耗水的一些作物,水稻、玉米等是主产粮食品种。北京的水稻面积在逐年增加,这是不合理的。由于水权或者是资源的产权界定模糊,价格杠杆也不好,水价过低,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干旱的影响。按照水利部的资料,目前全国每年缺水 218 亿方,其中北方缺水 181 亿方。全国 300 多个城市缺水,严重缺水的有 200 多个。每年由缺水引起的经济损失 200 亿元。另一方面,水污染也非常严重。排放出来的污水每年有 401 亿方,其中 44.6% 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节水的问题有技术问题,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利益问题,或者是管理问题。管理不善造成水问题很大,在城市和农村都随处可见,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做得不够。
城市和农村都必须依靠价格杠杆,或者是靠市场手段来促进节水。比如,对不同的用途制定不同的水价,来约束用水行为。现在把环境污染作为刑事案件来抓,这是一个进步。依靠技术的、法制的和市场的手段,来综合节约用水,方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