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 2001年6月25日
湿地使者开始行动
青鸟

  为了让湿地保护和湿地可持续利用的观念深入到广泛的湿地地区,并鼓励大学生参与保护湿地、恢复长江生命活力的行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项目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主办了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湿地使者行动——把知识带回家乡”的活动。活动包括方案竞标、使者行动、活动评比三个部分。整个活动将从 6 月 15 日延续到 9 月 22 日。

  6 月 15 日,参加活动方案竞标答辩的 20 个大学生社团完成了网上答辩,其中来自湖南长沙电力学院等高校的 10 个社团通过答辩。他们将作为“湿地使者”前往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上海、江苏等地的湿地地区实施各自的行动计划。7 月中旬,“使者”接受湿地知识培训之后,将用自己的方式,把保护湿地和合理利用湿地的知识传递给家乡的乡亲。“我真的希望能通过传递知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过安定富裕的生活。”一位来自湖南的答辩选手在电子邮件中表达了自己参加活动的动力和愿望。这次活动自 5 月 9 日公布消息后,得到全国各地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活动采取大学社团活动方案投标的方式,通过网上答辩,选择优秀方案,然后,基金会对活动实施给予资金支持。其中,6 月 15 日参加答辩的 20 个方案是从众多投标方案中选择出来的。

  “湿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了湿地,长江也将会干涸。保护湿地,恢复长江的生命活力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长江的行动目标和理念。”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官员说,“我们希望湿地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希望当地农民能生活在与湿地和长江和谐共处的乐园中。”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联络负责人,“湿地使者行动”的策划人丁女士介绍说:“我们策划和组织这次活动,是希望借助大学生这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群体的力量,将关于湿地的价值、湿地保护的意义等知识传递给长江中下游湿地地区的人民,并且,让农民了解合理利用身边的河湖等湿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退田还湖的政策实施中去,实现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改善。”

  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世界上经验最丰富的自然保护非盈利机构,它在世界 100 多个国家开展项目,拥有 470 万支持者。“湿地使者行动”是基金会长江项目的内容之一,该项目希望能和长江流域的人民共同努力,在 25 年内逐步恢复长江的生命活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将为社团的活动提供资金资助。中青在线和搜狐公司将为此次活动提供全程网络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