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日期: 2001年5月5日
闽江源头在呻吟
丁品 李良 陈伟

  闽江享有福建省“母亲河”的美誉,闽江流域人口占全省人口1/3,流域国民经济总产值占全省的60%,其生态安全地位,由此可窥一斑。
  
  “武夷红”威胁“九曲绿”
  
  闽江发源地之一的武夷山,自古享有“奇秀甲东南”的美誉,1999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夏,一批香港游客发现以“绿水幽奇”弛名于世的九曲溪上游有多处采石作业场干得热火朝天,港客们归来后发出“救救武夷山、救救九曲溪”的呼吁。记者曾写出《九曲溪上游采石者该歇了》一文,刊登于2000年9月28日中国环境报。
  
  时隔近5个月,记者再次来到九曲溪上游小东坑,眼前的情景仍让人触目惊心:采石场开在大于45度的山坡上,原本郁郁葱葱的山体植被被炸得一片狼藉。炸下来的石头还堵塞了溪道,在乱石中勉强流淌的几股细流变成了暗黄色,夹带着泥沙下行。下游不远转弯的公路桥处,就有大片的泥沙淤积地带。南平市环保局、地矿局的联合调查报告指出:“石材开采流域的小东坑小溪和下游至黄溪口水电站库区内形成大量泥沙沉积。若继续下去,必将把泥沙带入九曲溪,破坏旅游景观。”
  
  改革开放以来,武夷山市走过了从“以山兴市”到“环保立市”的历程。武夷山花岗石材名气大、价格高、资源丰富。大理石材曾被列为全市8大产业之一。1992~1994年,两家台商、一家港商的采石企业作为引资项目进山,所选矿址在当时的一般保护地带。三企业所采花岗岩石材被命名为“武夷红”,在国内外市场走俏,价格不菲。
  
  1999年12月,武夷山列入自然与文化世界遗产名录,采石场址所在小东坑地区列入次核心保护区,属于“禁采”范围。1998~1999年,九曲溪上游原有17家矿场被关闭了14家;分布在全市各地的60多家矿点,被关闭了30多家。
  
  市环保部门对目前剩下的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三家企业也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因其环保措施难以到位,省主管部门后来对这三家企业不予通过年审换证,市政府也要求其迁出保护区。三企业提出,获准合法持照采石于前,自然保护区升格于后,要搬迁,就要对其前期投入予以赔偿。但市政府要让三企业搬迁的决心不变。同时,市里提请省人大制定《武夷山世界遗产保护条例》;抓紧修改完善九曲溪上游保护管理法规,提交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力争尽早通过实施,做到依法保护。
  
  显然,当年对武夷山自然生态和文化的珍贵价值认识不足,自然保护区、风景区规划和职能划分、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疏于宽松,一般保护地带的“保护”流于形式;地方急于发展经济“饥不择食”,以致酿下今日苦果。专家指出,在大于45度的山体上开山取石,要想恢复原来的景观和植被是不可能的。名山伤痕难复,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令人遗憾的是,截至记者来稿时,武夷山采石场仍然干得十分“红火”。
  
  江河源头,天然林是“金”
  
  闽北地区素负“南方林海”、“中国竹乡”的盛名。而闽北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8%仅仅是近十多年的事情。由于过去乱砍滥伐造成的后遗症,目前存在林相单一、中幼林比例居高等问题。
  
  至今,这里大量砍伐天然阔叶林,用于发展食用菌的现象仍十分突出。闽北很多县提出年产一亿袋食用菌的口号,政和、屏南、古田等县因此天然林基本砍光,福建省每年因培育食用菌耗材达100万立方米,是全国食用菌产业木材消耗量的1/4。
  
  同时,各县都有1~3家人造纤维板厂,年产人造板在万立方米以上。1立方米人造板约耗1.3~1.5立方米木料。1999年,闽北的南平地区25家企业年产19万立方米人造纤维板产品,2000年已上升至26万立方米;预计今年南平市人造板年产量将达到30万立方米以上。记者在这些企业的料场看到,收购来的木料堆积如山,最少有50~66%是天然阔叶林木。其中有两家企业,由于附近的天然林消耗殆尽,只好采取各轮流生产半个月的办法。由于此类企业往往是县市的利税大户,倚仗财大气粗,有的企业竟挂出“特殊保护单位,未经许可,不得入内检查”的牌子,将林政执法部门拒之门外。
  
  非法侵占、少报多伐、超采滥伐天然林现象也相当严重。省林业厅1998年检查报告指出,全省有29个县超限额采伐,其中7个县超限额采伐达20万立方米。在发展毛竹林业中,不少县市以影响毛竹生长为名,砍伐天然林木。建阳市2000年只批了4000多立方米的天然林采伐指标,但全县毛竹林规划要扩展到60万亩,必须间伐数量可观的影响竹木生长的天然阔叶林木———“霸王材”。在建阳市麻沙镇溪头村,村民们向记者反映,1996年,该村“两委”原负责人背着村民与建阳竹业开发公司签定开发竹业基地合同,将9999亩山林低价租赁给建阳竹业公司经营(经上级调查组核实,为1.3万亩),在作业中大面积超采滥伐,建窑烧炭,使得300多亩天然阔叶混交林惨遭“剃光头”。
  
  珍贵的天然林形成,至少要上百年时间。为开发毛竹林业基地而大面积“间伐”优质天然林木,其利害得失,也很值得重新界定。专家指出,就生态价值而言,人工林是“铜”,天然林是“金”,更何况是在江河源头生态敏感地区?!

  编后:地处我国东南的福建素来山清水秀。但近几十年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却成了潜伏在该省经济发展背后的隐患。开山采石以及不合理地伐林育菌、生产纤维板、发展毛竹林……在眼前、短期的经济利益驱动下,闻名遐迩的武夷山和金子般珍贵的江河源头天然林日益消瘦、憔悴。如此下去,几十年后,还会有珍贵的资源供我们挥霍吗?那些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支柱产业”的支柱又将立在哪儿?贪婪、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攫取的经济发展,将会是“空中楼阁”,必将在资源竭尽的刹那崩溃成一堆废墟。
  
  希望当地有关部门能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真正能把这份自然遗产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