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百年树人 >> 教育观察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日期: 2001年11月7日
百万外来儿童 何处得以就学
刘海斌 郑君 陈作成

  对于2000多万广东非本地户籍人员来说,生活在广东,孩子教育也许是让他们最揪心的事:把孩子留在老家读书,却难以照顾其生活、学习;把子女带在身边,当地公办学校学位紧张,高额借读费让人望而却步。只有收费相对低廉的外来工子弟学校,才让外来工看到了孩子教育的希望。外来工子弟学校办学状况到底怎样?本报记者为此作了专项调查。 

  喜忧参半 

  开学已经两个月了,中山市规模最大的外来工子弟学校———西区外来 工子弟学校的校长秦开俭,还在为如何分流多招的学生而头疼,该校今秋超 过办学能力多招的学生竟达800多名,而且现在还有一些学生要求入学。

   西区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学楼只有3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今秋却有 一至六年级30多个班的学生2013人在此读书!由于超过学校只收24 个班、每班学生不超过50人的规定,中山市教育局责令该校将多招的学生 全部清退,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人身安全。如果不是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学 校超规模招生并加以限制,蜂拥而至的外来工的孩子将超过3000名!

   不仅仅是西区外来工子弟学校,中山市的另两所外来工子弟学校——— 南峰学校和大涌镇外来工子弟小学,今秋第一次招生,都碰上了学生入学火 爆的场面。南峰学校一至六年级共开设17个班,招生957人,每班将近 60人;大涌镇外来工子弟小学开设一至六年级16个班,招生864名, 平均每班也有54人。 

  我省外来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东莞的情况更为突出。据东莞市教育局有关 负责人介绍,东莞本地户籍人口150万,在校学生数40多万,而非本地 户籍的人口达450万,目前在东莞读书的非本地户籍学生有7万余人,主 要集中在公办学校,但公办学校学位非常紧张,教育主管部门已审批专门招 收外来工子女读书的学校只有10所,规模大的达到2000多人,最小的 也有500多人,然而这些学校远远容纳不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子女就读 ,致使部分孩子不得不在未经审批的“棚户学校”就读。 

  在广州,据有关人士估计,目前全市300多万流动人口中,至少有4 万多名适龄儿童,自1996年广州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经有关部门审批注 册以来,此类学校达到103所,在校学生3·1万人。正因为生源多,广 州的一些外来工学校招生异常火爆。芳村区郭村中英文实验小学(简称郭村 小学)去年创办时,第一学期招生就达400多人。一些先办且办学质量相 对好一点的学校招生规模在短短几年中更是连翻几番,建校时二三百人,现 在却达到了1000多人。   而在外来工学校学生入学火爆背后,是外来工子女教育资源的匮乏。 

  良莠不齐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我省外来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学校规模 不一:小的十几人,大的超千人。 

  一些外来工学校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学校大部分校舍都是租用的,有 仓库、有民宅,装修粗糙,有的竟以棚户做教室。很多学校连最基本的消防 安全合格验收、校舍房屋安全手续都没有办理。因办学条件太简陋,相当一 部分学校无法拿到办学许可证。

   深圳宝安陆兴学校就是一所无证的“棚户学校”。狭窄的操场,除了一 栋两层的楼房外,教室是搭起来的棚户(废旧的仓库)。更令人触目惊心的 是,一条高压电缆从学校门口穿过,学校不远处还有一条高压线。在这样的 环境下,学生别说接受良好的教育,连生命安全都难以保障。但这个学校却 有几百名学生。 

  记者在进行分流工作的中山市西区外来工子弟学校看到,在拥挤的教室 中,每个班都有五六十名学生。有些教室的课桌椅,从老师的讲台一直顶到 了教室后面的墙壁。由于学校场地实在太小,一些班级不得不在教学楼的过 道上体育课,而通往地面的楼梯过道只有一个,直接妨碍学生的安全疏散。 

  在广州,从外地来穗做生意的王先生担心地告诉记者,他小孩读书的学 校设在一排商铺的上面,学校根本没有课余活动场所,孩子下了课就满街跑 。

   家长们还反映,一些外来工学校的教师不仅教学水平差,而且缺乏责任 心。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孩子就读的学校,每年除了收学费,老师从不与 家长联系。上课时学生大声说话,老师也置若罔闻。学生打架斗殴、结伙逃 课更是家常便饭。

   据了解,在我省打工子弟学校中任教的,基本上是民办教师、公办教师 、无教师经历者三分天下。一些学校的教师甚至是高中或中专刚毕业的学生 。某校的校长坦承: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工资也比较低,很难吸引到高水平 的教师。

   当然,外来工子弟学校并不一定是办学质量低的代名词。广州市芳村区 郭村小学)80%的学生都是附近的外来工子女。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 英语课,有一流的师资和设备。上学期,该校参加芳村区教学评比,各个项 目都在全区民办学校中名列前茅。

   刚办一年的学校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缘于办学者华南师大德明教育公司 的实力。德明教育公司是目前广州市颇具办学经验的民办教育机构,它依托 华南师大,旗下有10多家各种类型民办学校。 
  显然,郭村小学是我省外来工子弟学校中的一个特例,而如何让各地资 金人力远不如郭村小学的外来工子弟学校尽快提升教育水准,已成为一个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办学之梦 
  58岁的秦开俭来自安徽六安市。秦原是一名中学物理高级教师,促使 他前来广东办学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完成当地因民工外流而无法完成的普及九 年义务教育指标。 

  去年3月,秦开俭来到了安徽人聚集较多的中山市。经过3个星期的走 访,秦开俭发现:光中山市西区的外来工就有30000余人,相当一部分 人的子女失学。得知秦开俭要来中山市办学,外来工表示热烈欢迎,秦开俭 申请办学之时,已有100多名在中山西区打工的外来工表示要把自己的孩 子从老家转来,进入外来工子弟学校学习。

   秦开俭要在中山市西区办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想法也得到中山社会各界的 大力支持。西区教育办公室帮助秦开俭租了金龙大厦作校舍;为了不让机器 声影响孩子读书,业主还把原本已租给3家工厂的一楼和二楼收回。

   办学之初,秦开俭公开了自己学校的招生“二招三不招”原则:招收从 老家转来但目前还没有入学的外来工子女,以及在父母身边但因经济困难读 不起书、失学的外来工子女;不收有钱人的子女,不收当地户籍学生,不收 已在当地学校入学的外来工学生。学校不收赞助费、借读费,每学期只收4 50元的学杂费,加上书费70多元,远低于公办学校收费。 

  深圳宝安新星学校的办学者陈老板,拥有一家实业公司,在商业取得成 功后,办学校成了他的一个梦想。去年,某公司所办的新星学校被吊销办学 许可证后,他接手新星学校,面向全国招聘教师,请来熟悉宝安教育的一位 老校长管理学校,确立了主要为打工族子女服务的办学方向。

   陈告诉记者,教育的市场很大,尤其在深圳,外来人口多,仅宝安区就 达到200多万。今年学校的资金投入达到了260万,现有学生400多 人,基本还处于亏损办学状态,但凭着我们对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对教研的重 视,加上国家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学校一定能为广大外来工所接受。 

  秦开俭和陈老板的努力获得了回报。目前,他们的学校在当地的外来工 群体中确立了良好的口碑,学校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但并不是每一个办学 者都像秦和陈一样,办学理念明确,一心希望将学校办好。一些学校只注重 经济效益,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不规范,抵御经营风险 的能力相当弱,一发生问题就走人。某公司在深圳宝安举办的良信学校财务 管理混乱,长期拖欠教师工资,去年12月,老板携款外逃,引起教师集体 上访、罢课,最后这两所学校都被吊销办学许可证,教育局不得不出资解决 教员工资问题。类似事件,近两年来我省发生多起。

  美好憧憬

  来自省内外欠发达地区的外来工,绝大多数是农民,他们到珠三角地区 打工,或做小买卖,或帮当地农民养鱼种菜。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融入 当地是大多数外来打工族的生活目标,而孩子,则是他们城市之梦的寄托者 。对于大多数外来工来说,要让子女享受与当地孩子一样的教育收费,只能 是在当地入户,但在目前的户籍制度下,这难以实现。另一条路是,通过在 当地买房投资让孩子入户,但这对于收入微薄的多数外来工来说,同样可望 不可及。在这种状况下,孩子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在与当地不一样的学 校中学习,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承受了生存的艰辛。 

  11岁的汪永鹏老家在重庆市云阳县木磨乡凤凰村,其父亲现在中山市 西区摆摊卖牛仔裤,母亲则在一家私营企业打工。由于有了西区外来工子弟 学校,去年他来到中山,与弟弟同在西区外来工子弟学校读书。谈到对中山 的感受,读五年级的汪永鹏说,中山很漂亮,比老家发达多了,自己以后要 留在中山。 

  和汪永鹏一样,来到城市,外来工子女深深地感觉到了自己身世上的差 异。11岁的雷桂云对记者说:很羡慕城里的孩子吃得好住得好,爸爸妈妈 早出晚归做生意很辛苦,有时还亏本,因此自己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好好报 答父母。

   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外来工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家庭的流动使他们 孩子的受教育过程往往是流动的。而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外来工子女的就学 没有多少选择,许多孩子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辍学经历,而且至今还有很多 孩子徘徊在校门之外。 

  来自汕头农村的小林在广州芳村郭村小学读三年级,他是去年随父母来 广州的。今年初母亲回老家,种花卖花的父亲没有时间照顾他,他只好辍学 回老家。今年9月,他再次来到广州。对于自己经历,不到10岁的小林竟 能表示理解。他说:“我喜欢在广州读书,在广州读书有音乐课,有美术课 ,老师也很好。但爸爸妈妈挣钱很辛苦,我希望早日长大,早点帮他们。”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学习机会确实来之不易。郭村小学的郭校长向记者 介绍:这里的孩子都很懂事,他们珍惜上学的机会,也很聪明,一点也不比 城市孩子差。如果他们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对他们是不公平的,也是我们教 育的失误。

  经费啊经费 

  与公办学校不一样,外来工子弟学校属于民办性质,政府不会对其注入 资金,能否生存全赖学校自我经营。显然,民办学校都面临着经济压力,几 乎每一所外来工子弟学校在成立之初都要认真地进行经济核算:场地的租赁 、教师的工资、学校的日常管理费用……   办外来工学校能赢利吗?在调查中,记者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这也正是 在外来工子弟学校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愿意投资的原因。 

  调查实例一:深圳宝安区新星学校上学期学生数300多名,其中小学 100名,中学200名;每学期学杂费小学1000元,中学1600元 ,学校学杂费总收入40多万元。本学期学生数450名,其中小学200 名、中学250名,学杂费都上浮了200元,学校总收学杂费70万元。 两学期相加,学校学杂费总收入110多万元。而学校教师工资、日常开支 、场地租金以80万计,加上设备(总投入260万)折旧,这所学校开办 至今略亏。但如果招生规模扩大,学校肯定会有盈余。

  调查实例二:中山西区外来工子弟学校,创办第一年招生800名,收 学杂费450元/学期,总收入30多万元,教师工资每月约500元,学 校管吃住,而学校总投入约10余万,显然这所学校不会亏本。 

  调查显示:外来工子弟学校低收费而能实现赢利是由于其投入少,外来 工子弟学校教师大多从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招聘,月工资一般不到1000 元,比公办学校低得多。外来工子弟学校在支出上很节约,一个300名学 生的学校办公费一个月只有几千元。但由于这些学校缺乏经济实力,抵御风 险能力差,因此一旦出现意外,就往往很难维持办学,而最终的受害者则是 孩子。有鉴于此,深圳宝安区对外来工学校收取保证金,每个班收5万元。 

  投入少、教学设备简陋、低工资使外来工子弟学校难以招引高质量的教 师,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安全情况也因此得不到有效保证。

  困境与出路 

  对于如何解决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陈纲说 ,根据国家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流入地政府应为流动儿 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广东是全国流动人口最多的省 份,由于基础教育是分级办学,省政府要求各地切实负起依法保障流动人口 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职责,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 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办学,保障流动人口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事实上,如何具体解决好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对广东各地教育主管部 门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山市教育局黄定光副局长称:外来工的孩子一旦离开 户口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现在国家义务教育验收 是按户籍进行的,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也是按户籍分配的。因此,严格地说, 中山市接纳这些外地学生入学的责权并不明确,这是义务教育的一个盲区。 目前,中山市对外来工子弟学校积极扶持,是因为外来工对中山经济发展做 出了巨大贡献,让外来工的孩子成为新的文盲,不合情理。目前中山五所外 来工子弟学校整体硬件设施仍比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亟待完善, 但如果没有它们,政府又没有能力大规模投资兴办学校,中山城乡只会有更 多流浪的外来工孩子,而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未来是无法为中山接受的。

   东莞市教育局陈副局长说:东莞市对于外来初中生,一般动员他们回户 籍所在地就读,如确实需要在东莞就读的,也在公立学校安排。小学生原则 上千方百计解决,大部分都安排到了公办学校,还有一部分只能进外来工子 弟学校。市教育主管部门不允许外来工学校以赢利为目的,督促他们提高教 学质量和提高安全意识。但要使外来工子弟学校达到或接近公办学校的办学 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深圳宝安区有外来人口278万,需要安排的外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 基本持平,因此该区解决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主要依靠举办外来工子弟学校 。对于外来工子弟学校,政府大力扶持,给这些学校无偿使用土地,教师职 称的评定、医疗保险都可在本地办理,今年还准备帮助一些学校的骨干教师 解决入户问题。虽然如此,目前宝安仍有不少未经审批的棚户学校。 

  针对目前外来工子弟学校的状况,专家认为,根据国家规定,流动儿童 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但广东外来人口较多, 流动儿童少年全部进入公办学校借读和政府举办更多的学校,都是不现实的 。因此,低收费外来工学校的存在,能有效解决外来工子女读书问题,提高 流动人口的素质。但低收费决不应该等同于低质量,简易学校不应该连起码 的安全措施都没有。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提高办外来工子弟学校的门槛, 鼓励有实力的办学者举办外来工子弟学校,在这一点上,政府的政策引导作 用至关重要。惟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广东才不会在将 来对众多的外来工和他们的孩子欠下一笔沉重的道义债。

  怎么看待“包袱”

   “外来工”,是一个伴随改革开放产生、具有严重体制性歧视的名称。 在沿袭了几十年的户籍壁垒面前,外来工以自己的青春和血汗为较发达的地 区和城市创造着财富的同时,也把这种社会强加给自己的歧视,“遗传”给 了下一代,让他们成了外来工子女,成了当地教育不平等的代名词。

  较发达地区和城市要尽快实现现代化,政府及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必 须直面“外来工子女教育”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提高外来工子女受教育水平,最大的得益者是国家,是全社会。如果我 国较发达地区和城市在大力发展经济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又在人为 地扩大普教盲区,制造着一个个“希望工程”关照不到的城市“棚户学校” ,给未来留下一大批低素质或根本不合格的劳动力,这肯定不是向往现代化 的人们所期望的。 

  重视外来工子女教育,是社会公平与权利的体现。广东省每七个人中就 有一个外来工,珠江三角洲有的市外来工多过本地户籍人口,有的镇四个人 中有三个外来人口。“外来工”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大多数人 从融入当地生活开始,就一样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者,当地政府的教育 投入经费里面,有一块是外来工的血汗。因此,他们的子女应与本地人有平 等的受教育权利。但事实是,外来工子女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却要比当 地人多交钱,或者只能就读于简陋的“棚户”。试想:一群天真烂漫的外来 工子女在“窝棚学校”,同样每天真诚地向国旗敬礼,随着时间长大的他们 ,在备受人为的体制性歧视后形成的人生观将是什么样的?   外来工子女可能是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教育“包袱”,但这不是外来工自 己带来的,而是不平等体制派生的。较发达地区和城市有能力、也有义务对 此有所作为。如直接投入改造“窝棚”学校,或以投资方式介入学校经营管 理,或划拨学位,或制订充分的民办教育政策等等。当然,以上举措并不仅 仅局限于经济上的援助,如何把外来工子弟学校及其学位、学生的权利、教 育的权益真正纳入本地政府的教育业务管理体系,当是更为重要的。

   外来工子女教育,是一项远比优惠无本地户口老人上公园更为重要而意 义深远的“民心工程”。